我国IBD发病率逐年升高,美沙拉嗪效果好不好?
炎症性肠病(IBD)是病因尚不明确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简称溃洁,是一种累及结肠的边续性、倒灌性、非特异性的慢性肠道性炎性疾病。
克罗恩病(CD)是一种消化道的慢性、反复发作和非特异性的透壁性炎症,病变呈节段性分布,可累及消化道任何部位,其中以末端回肠和结肠最为常见。
IBD以前在西方国家比较常见,但是目前其病因一直不明,有些观点认为病因可能与免疫、遗传、感染以及精神因素相关,目前多数认为与免疫调节异常有关。近年来IBD患者在我国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全球195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IBD的年龄标化患病率从1990年的79.5/10万人(75.9-83.5)增加到2017年的84.3/10万人(79.2-89.9)。
2017年,我国IBD的年龄标化患病率为120-<140/10万人, 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CD患者中20%在诊断时已经出现肠损伤,约40%在诊断后的前2年内出现肠损伤;UC患者中30-60%为直肠炎、16-45%为左半结肠炎、14-35%为广泛性结肠炎,5年后UC向近端进展的患者比例10-19%,10年后可高达28%,大多数UC患者为轻、中度。
深入理解IBD这种慢性致残疾病的自然病程,可以:
1、更好地定义病因和病理,从而制定新的疾病预防策略;
2、通过临床,血清学或遗传学特征对疾病预后进行分层,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法;
3、了解疾病的演变过程,可能有助于为设计开发改变病程药物临床试验的最佳终点.
5-ASA 是目前临床治疗IBD并预防复发的最常用基础药物。5-ASA是轻至中度UC的治疗基石,长期使用5-ASA药物是安全且能维持缓解,美沙拉秦可作用于多种信号通路,包括NF-kB、Wnt/b-连环蛋白、PPARγ、促分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和PI3K/Akt等,这些作用被认为可有效抑制结肠炎症Oh-Oka还提出美沙拉秦治疗UC新的抗炎机制,该机制涉及通过芳基烃受体途径在结肠中诱导Tregs,然后5-ASA可通过多种途径发挥抗炎疗效、是指南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尽早启动5-ASA治疗可降低UC并发症风险、以5-ASA为基础的治疗方案有更好的诱导缓解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结肠手术和癌变风险,转化生长因子-β激活,因此,5-ASA具有多种抗炎作用机制。
美沙拉嗪是消炎药,服用后不良反应主要有胃肠道反应,如腹泻、便秘、肠胃不适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皮疹、药物热等过敏反应,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患者可能还会有头晕、头痛、关节痛、痉挛性肌肉疼痛等不良反应,症状轻微时可观察,严重时应立即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美沙拉嗪为胃肠道抗感染药,主要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回肠炎(克罗恩病)等。美沙拉嗪是处方药,应在排除用药禁忌后由医生指导用药,不可自行随意更改药量或服药时间。两岁以下儿童及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孕妇、哺乳期女性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服药时建议吞服,不要嚼碎或压碎。若漏服剂量,应尽快补服。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