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营养过剩,危害竟然这么大!

宋静静个人号
阅读量:1134
关注

对于孕妈妈来说,孕期的营养摄入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胎儿的生长发育需要足够的营养;另一方面,孕妈妈自身的健康也需要合理的营养支持。然而,当孕妈妈摄入的营养超过了胎儿和自身的需求时,就会出现孕期营养过剩的情况。孕期营养过剩会对孕妈妈和胎儿的健康产生一系列的危害,因此了解孕期营养过剩的危害并采取预防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一、孕期营养过剩的危害


1. 增加孕期并发症的风险

孕期营养过剩会增加孕妈妈患上孕期并发症的风险,如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这些并发症不仅会影响孕妈妈的健康,还可能对胎儿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2. 导致胎儿过大

孕期营养过剩会使胎儿吸收过多的营养,导致胎儿过大。胎儿过大不仅会增加难产的风险,还可能导致新生儿低血糖、呼吸窘迫等问题。

3. 影响产后恢复

孕期营养过剩会使孕妈妈的体重增加过多,这会给产后的身体恢复带来困难。产后体重难以恢复,还可能增加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4. 增加孩子日后肥胖的风险

如果孕妈妈在孕期营养过剩,胎儿在子宫内就会过度生长,长大后孩子肥胖的风险也会增加。肥胖会增加孩子患上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对孩子的健康产生长期的影响。


二、孕期营养过剩的原因


1. 食量过大

有些孕妈妈在孕期会因为胃口好而摄入过多的食物,尤其是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此外,一些孕妈妈为了补充营养,会大量食用补品,这也容易导致营养过剩。

2. 缺乏运动

孕期运动量不足也是导致营养过剩的原因之一。缺乏运动会使孕妈妈的新陈代谢减缓,导致能量无法及时消耗,从而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

3. 遗传因素

有些孕妈妈可能本身就具有容易发胖的体质,或者家族中有肥胖的遗传基因。这些因素也会增加孕期营养过剩的风险。

4. 心理因素

孕期的情绪变化可能会影响孕妈妈的饮食习惯。一些孕妈妈可能会因为情绪不稳定而过度进食,或者选择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来缓解情绪。


三、如何预防孕期营养过剩


1. 合理饮食

孕妈妈在孕期应该保持均衡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同时,要注意控制食物的摄入量,避免过度进食。

- 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蔬菜和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孕妈妈的健康和胎儿的发育。

- 选择全谷物食物:全谷物食物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比精制谷物更有营养。

- 控制糖分和盐分的摄入:孕妈妈应该避免食用过多的糖果、饮料和加工食品,这些食物通常含有高热量和高糖分。同时,也要注意控制盐分的摄入,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

- 适量摄入蛋白质:蛋白质是胎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也不能过量摄入。孕妈妈每天需要摄入 70-90 克蛋白质,可以通过食用瘦肉、鱼类、豆类、蛋类和奶制品等食物来获取。

- 补充叶酸和铁:叶酸和铁是孕期必需的营养物质,缺乏会导致胎儿神经管缺陷和贫血等问题。孕妈妈可以通过食用绿叶蔬菜、豆类、动物肝脏等食物来补充叶酸和铁。

- 控制体重:孕妈妈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孕期进展,合理控制体重的增长。一般来说,孕期体重的增加应该在 11-16 千克之间。

2. 适量运动

适量的运动不仅有助于控制体重,还可以增强孕妈妈的体质和免疫力。孕期运动还可以促进胎儿的发育和胎位的正常。

- 散步:散步是一种非常适合孕妈妈的运动方式,不仅可以消耗热量,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胎儿的发育。

- 瑜伽:瑜伽可以帮助孕妈妈放松身心,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平衡能力。

- 游泳:游泳是一种非常适合孕妈妈的有氧运动,可以锻炼全身的肌肉,同时也不会对膝盖和腰部造成太大的压力。

- 凯格尔运动:凯格尔运动可以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有助于预防尿失禁和子宫脱垂等问题。

3. 定期产检

定期产检可以帮助孕妈妈及时了解自己和胎儿的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同时,产检也可以让孕妈妈了解孕期的注意事项和营养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孕期管理。

4. 保持良好的心态

孕期的情绪变化可能会影响孕妈妈的饮食习惯和体重控制。因此,孕妈妈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孕期的各种变化。可以通过听音乐、阅读、与家人朋友交流等方式来缓解压力和焦虑。

孕期营养过剩对孕妈妈和胎儿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危害,因此孕妈妈要注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定期产检和保持良好的心态,预防孕期营养过剩的发生。同时,家人和社会也应该给予孕妈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帮助她们顺利度过孕期。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一般性的健康信息,其中专业治疗知识仅供专业人士参考,不得作为医疗或诊断的依据,无法替代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我们努力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但本文中的信息可能不全面,也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个体的特定健康状况。读者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时,应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对于依据本文内容采取的任何行动,本文作者、出版方或任何相关第三方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身体不适或需要咨询专业医疗问题,请前往专业医疗机构或咨询专业的医疗人员。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