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宝宝啼哭:不只是“小事”,背后的原因要知道
在儿科医生的夜班中,常常会遇到焦急的父母带着啼哭不止的宝宝匆匆来到医院。这些父母往往满脸疲惫,眼中充满了无助和焦虑,他们最常问的问题就是:“医生,为什么宝宝总是无故啼哭?”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背后隐藏着许多可能的原因。
首先,我们要明白,新生儿的啼哭是他们与世界沟通的第一种方式。啼哭不仅是宝宝表达饥饿、疲劳或不适的信号,也是他们正常神经系统发育的一部分。例如,一个出生20天的宝宝,如果从傍晚开始一阵阵哭闹,不吃不喝,这可能是宝宝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他感到不舒服了。这种啼哭,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生理需求、环境变化、疾病等。
以下是关键点,我们需要了解孩子啼哭的常见原因。首先,宝宝啼哭可能与他们的生理需求有关。饥饿、疲劳、便后不适都可能引起宝宝哭闹。宝宝可能因为饿了而啼哭,这时候,及时的喂养可以让宝宝安静下来。如果宝宝尿布湿了或者脏了,他们也会通过啼哭来提醒父母更换。此外,宝宝可能因为环境过冷或过热而感到不适,这时候调整室内温度或给宝宝增减衣物,可以让宝宝感到舒适。
其次,宝宝啼哭可能与他们的健康状况有关。例如,上呼吸道感染后鼻塞,会让宝宝只能用嘴呼吸,哺乳时宝宝无法闭口吸吮乳头,导致他们饥饿又无法进食,只能通过啼哭来表达。这时候,父母可以用湿毛巾热敷宝宝的鼻部,或者用生理盐水滴鼻,帮助宝宝缓解鼻塞。间擦疹和尿布皮炎也是引起新生儿啼哭的重要原因,宝宝的皮肤非常娇嫩,容易受到尿液和粪便的刺激,导致皮肤发红甚至破溃。保持宝宝皮肤的干净和干燥,勤换尿布,便后清洗外阴,是预防这类啼哭的关键。
喂养不当也可能导致宝宝啼哭。喂奶过多或过早添加淀粉类食品,可能导致宝宝消化不良,产生过多气体,引起胃部膨隆不适。正确的喂养方式和适量的奶量,可以帮助宝宝避免这种情况。乳糖不耐受和牛奶蛋白过敏也是引起宝宝啼哭的原因,这些情况下,宝宝可能需要特殊的配方奶来满足他们的营养需求。
此外,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初期也可能导致宝宝啼哭。这种病症多见于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表现为易激惹、烦闹、汗多刺激头皮而摇头等。这时候,口服维生素D和晒太阳,适当给予钙剂,可以改善宝宝的症状。
然而,有些情况需要父母特别警惕,可能需要紧急就医。例如,肠套叠、嵌顿疝等急腹症,宝宝可能会出现阵发性剧烈啼哭,常伴呕吐,甚至休克。这时候,父母应立即带宝宝去医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败血症或神经肌肉疾病等严重疾病,也可能导致宝宝啼哭异常,这时候,宝宝的哭声可能尖、声调高或微弱,甚至不哭。
面对宝宝的啼哭,医生和父母应该如何做?首先,医生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和喂养史,然后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寻找啼哭的原因,并进行病因治疗。同时,医生也需要给予父母支持和心理安慰,教给父母正常啼哭的形式、自我调节和如何预防婴儿摇晃综合征,避免头部受伤。父母也需要具备基本的识别能力,如果医生确定宝宝没有需要处理的疾病,那么父母可以抱抱孩子,给他一些安抚,不用担心会养成宝宝的坏习惯。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实施有规律的每日护理,包括睡眠和喂养的环境不能更改,让孩子能自己睡眠、能自己玩。抚触对于小于6个月的婴儿也很有效果,可以改善母子关系、改善睡眠和啼哭的问题。俯卧位能更好地改善啼哭的问题,但必须有人在旁边陪伴,以免发生意外。当孩子过度啼哭时间较长时,抱起啼哭的孩子并予以安抚是父母正常行为方式,研究显示“抱抱”并不能减少啼哭,但也没有负面的影响。
总之,宝宝啼哭,95%没有健康问题,医生要详细查体后除外需要处理的疾病,给父母支持指导。父母也要具备基本的识别能力,如果医生确定宝宝没有需要处理的疾病,那么别着急,抱抱孩子,给他一些安抚,不用担心会养成宝宝的坏习惯。受不了孩子的哭闹,很简单,辛苦坚持2~3个月,大一些就不哭了。宝宝啼哭,虽然看似是一件“小事”,但背后可能隐藏着许多需要我们关注的原因。通过了解这些原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宝宝的需求,给予他们适当的照顾和安抚。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