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临床和病理的关系
血清HBV DNA含量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评价乙肝患者HBV复制水平及抗病毒药物疗效。为了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临床和病理改变的关系,我们对177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部分血清生化指标、乙肝五项及肝脏病理改变进行了检查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77例慢性乙肝患者均为我院1999年6月一2001年10月住院患者,入院前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男154例,女23例:年龄12~74岁,平均32.75岁。所有患者均经肝活检病理检查进行分级分期,于肝活检前后一周内进行肝功能、乙肝五项及其它肝炎病毒标志物检验,同时将血清-70℃冻存待检HBV DNA含量。所有患者血清HBV DNA阳性并排除其他肝炎病毒混合感染。其中10例经免疫调节剂泰米肽治疗扣5个月后行重复肝活检。临床及病理诊断均依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1.2血清HBV DNA含量测定 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试剂盒购自上海复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由罗氏Lightcycler全自动荧光pcr仪扩增,依据纯化的HBV DNA建立的标准曲线,由计算机自动分析和读取待检血清HBV DNA模板数。试剂盒的有效定量范围在4.2x102—4.2×108copy|ml】。
1.3统计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血清HBv DNA含量与部分肝功能指标的关系135例HBV DNA阳性与42例阴性患者肝功能检查结果对比,转氨酶、总胆红素、白/球蛋白比值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分析了135例血清HBV DNA阳性者其含量与上述肝功能结果之间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07、0.01、0.07,无显著性差异。2.2血清HBV DNA含量与HBeAg的关系 177例患者中血清HBeAg阳性96例,其中HBV DNA阳性91例、阴性5例,HBV DNA阳性者平均含量(对数值)为6.10±1.22;HBeAg阴性181例,其中HBV DNA阳性44例、阴性37例,阳性者平均含量(对数值)为5.45±1.31。二者相比HBeAg阳性者HBV DNA阳性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者(x2=37.55,P<0.001),含量相比前者明显高于后者t=2.94,P<0.05)。
3讨论
我国慢性乙肝感染者大多始于婴幼儿期,其自然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免疫耐受的高复制期、免疫清除的肝炎发病期、免疫清除后的非复制期。一般而言,HBV并非直接导致肝细胞病变,宿主对肝细胞表面HBV抗原的免疫应答才是引起肝细胞损伤的决定性因素,随着感染时间的延续,病毒含量越来越少,而部分病例肝脏病理改变逐渐加重甚至发展成为肝硬化等晚期肝病。我们分析了177例单纯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临床和病理的关系后发现,血清HBVDNA含量与HBeAg阳性之间密切相关,即血清HBeAg阳性患者HBv DNA阳性率及含量均明显高于HBeAg阴性患者,但与肝脏病理改变炎症分级(G1-G4)、纤维化程度分期(s1-s4)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表明,血清HBV DNA确能较好地反映病毒复制水平,但不同个体而言HBV DNA含量与肝脏病理及部分肝功能异常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10例重复肝活检病例检测结果表明,血清HBV DNA阴转或含量减少后,肝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肝脏炎症不同程度减轻,似提示对同一个体而言,血清HBV DNA含量与肝脏病理损伤程度有关。临床上报道慢性乙肝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后肝功能及肝脏病理改变明显改善也支持此观点。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