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
就诊科室:妇科、妇产科
一、概述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什么?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指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由腺体和间质组成)在子宫腔以外的地方生长,并且对雌激素有依赖性的一种疾病。异位的内膜可侵犯全身任何部位,但大多数出现在卵巢、宫骶韧带、腹膜、阴道直肠隔等部位。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人多吗?
内异症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累及10%~15%的育龄妇女,且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有文献报道,内异症在慢性盆腔疼痛及痛经患者中的发生率为20%~90%,25%~35%的不孕患者与内异症有关,妇科手术中有5%~15%患者被发现有内异症存在。
子宫内膜异位症有哪些类型?
①卵巢型内异症:卵巢是最易被侵犯的部位,该类型约占内异症的80%,根据大小可以分为微小病变型和典型病变型(又称囊肿型或卵巢巧克力囊肿)。
②腹膜型内异症:该类型约占内异症的10% ~15%。指的是分布于盆腔腹膜和各脏器表面的内异症,以子宫骨韧带、直肠子宫陷凹和子宫后壁下段浆膜最为常见。腹膜型内异症多为浅表浸润,病灶浸润深度<5mm,通常无明显症状,大部分患者是在腹腔镜术中偶然发现。
③深部浸润型内异症:该类型约占内异症的10%~15%,指病灶浸润深度≥5mm,可侵犯宫骶韧带、直肠子宫陷凹、阴道穹窿、阴道直肠隔、直肠或者结肠壁等,也可累及膀胱壁和输尿管。
④其他部位的内异症:包括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如腹壁切口、会阴切口等),以及其他少见的远处子宫内膜异位症(如肺部、胸膜等)。
二、病因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内异症的发病机制至今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①种植学说:包括子宫内膜种植学说、血管-淋巴性散播和医源性种植学说。其中,目前被普遍认可的是子宫内膜种植学说,指的是子宫内膜组织随月经血逆流,经输卵管进入盆腔,种植在卵巢和邻近的盆腔腹膜,并在该处继续生长、蔓延。
②遗传因素:患者一级亲属的发病风险是无家族史者的7倍,单卵双胎姐妹中一方患有本病时,另一方发生率可达75%。
③免疫因素:有学者认为,异位的子宫内膜像一种异物,会激活身体内的免疫系统,动员出大量的免疫细胞来消除。当人体免疫系统异常时,消除异位内膜组织的作用减弱,或无法精准定位异位的子宫内膜组织,都可能会发展成为内异症。
④炎症因素:主要表现为某些炎症因子水平异常,如炎性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等增多。
哪些人是高危人群?
任何女性都有发生内异症的可能,但以下女性发病风险更高:
①月经初潮年龄早、周期短、痛经者。
②不孕,或生育少、生育晚的女性。
③绝经后使用激素补充治疗的女性。
④直系亲属中有患子宫内膜异位症者。
⑤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或其他自身免疫病病史者。
三、症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哪些症状?
内异症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盆腔疼痛、月经异常及不孕等。具体症状因人而异,与病变部位和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还有25%的患者无任何症状。
①盆腔疼痛:70%~80%的内异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盆腔疼痛,包括痛经、非经期盆腔痛、性交痛及肛门坠痛等[4]。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破裂还可引起急性腹痛。
②月经异常:15%~30%的患者可有经期延长、经量增多、淋漓不尽或月经前期点滴出血等症状。
③不孕:约40%~50%的内异症患者合并不孕,表现为婚后未避孕、有正常性生活,超过1年仍未怀孕。
④盆腔结节及包块:17%~44%的患者合并盆腔包块(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妇科检查可扪及直肠子宫凹陷、宫骶韧带或子宫后壁下段等部位触痛性结节。
⑤其他症状:内异症侵犯肠道时,可出现便频、便秘、便血、排便痛或肠痉挛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肠梗阻。内异症侵犯膀胱时,常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甚至血尿等。内异症侵犯肺及胸膜部位时,可出现经期咯血及气胸。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会阴切口内异症表现为瘢痕部位结节、切口处发生月经期密切相关的周期性疼痛。
三、治疗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期待治疗是什么?
期待治疗即不采取任何治疗措施,只需要定期复查。适用于症状轻(如轻微腹痛)或无症状的轻微病变的患者,如果期间症状缓解,继续观察即可;如果病情加重、症状难以缓解,则需要经医生评估后,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药物治疗措施有哪些?
内异症的长期管理应最大化发挥药物治疗的作用。药物治疗适用于没有卵巢囊肿形成、经期有明显盆腔疼痛感、有生育要求的患者,但治疗方案目前尚无统一,具体用药须结合药物不良反应、个人意愿及经济能力而定。
①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主要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减轻疼痛症状,不能延缓病情的进展。常用药物有吲哚美辛、萘普生、布洛芬等,不良反应可能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所以建议饭后吃。长期应用要警惕胃溃疡的可能。
②孕激素类:可直接作用于异位内膜,引起内膜萎缩,同时可负反馈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释放,抑制子宫内膜(包括异位内膜)的生长。常用药物有地诺孕素、甲羟孕酮、注射用长效甲羟孕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LNG-IUS)、地屈孕酮、孕三烯酮等,不良反应主要是突破性出血、乳房胀痛、体重增加、消化道症状及肝功能异常。
③复方口服避孕药(COC):可直接作用于子宫内膜和异位内膜,导致内膜萎缩和经量减少。常用药物有低剂量高效孕激素(如炔诺酮)和炔雌醇复合制剂(如炔雌醇)。不良反应较少,偶有消化道症状或肝功能异常;40岁以上或有高危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血栓史及吸烟)的患者,要警惕血栓的风险。
④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可下调垂体功能,造成暂时性药物去势及体内低雌激素状态,也可在外周与GnRH-a受体结合,抑制在位和异位内膜细胞的活性。常用的有亮丙瑞林、戈舍瑞林等,不良反应主要有阴道干燥、性欲减退和骨质丢失等绝经症状。
⑤其他药物:芳香酶抑制剂(如阿那曲唑、来曲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如西曲瑞克)、选择性孕激素受体(PR)调节剂,以及某些中成药(如散结镇痛胶囊、桂枝茯苓丸、正宫胶囊)都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症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手术方式有哪些?
药物治疗后症状不缓解者可选择手术治疗,具体可根据患者的年龄,有无生育要求以及自身的病变情况来选择。
①病灶切除术:即保守性手术。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手术尽量切除肉眼可见的异位病灶、剔除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分离粘连,恢复解剖,解除压迫甚至梗阻。适合于年龄较轻或需要保留生育功能者。保守性手术以腹腔镜手术作为首选。
②子宫切除术:切除全子宫,保留卵巢。主要适合无生育要求、症状重,或者复发经保守性手术或药物治疗无效、但年龄较轻希望保留卵巢内分泌功能者。
③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切除全子宫、双侧附件以及所有肉眼可见的病灶。适合年龄较大、无生育要求、症状重,或者复发经保守性手术或药物治疗无效者。
四、日常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日常生活管理要注意什么?
①饮食管理:均衡营养,以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饮食为主(如鸡蛋、鱼禽肉、瘦红肉、新鲜蔬果等);避免辛辣刺激、易胀气的食物;少喝酒、不抽烟。
②运动管理:坚持运动,不要久坐,避免超重和肥胖,每周运动 3~5 次,每次运动 30 分钟左右,有氧运动和力量锻炼相结合,强度适中不过量。
③心理管理:当精神压力大、情绪紧张时,需学会自我调节,必要时及时就医。
④性生活管理:非手术治疗可正常性生活,但月经期避免性生活,且性生活不宜过于激烈;手术治疗者需要经医生评估,身体彻底康复后再开始性生活。
⑤随访复查:应遵医嘱随访,通常为每3 ~ 6个月随访1次。主要观察症状的控制情况、卵巢囊肿情况、药物副作用以及生育指导等。
五、预防
子宫内膜异位症如何预防?
内异症确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因此预防作用有限。根据可能的病因及流行病学结果,日常主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可能会减少内异症的发生:
①尽早生育:妊娠有助于减少本病的发生,因此对于晚婚妇女,尤其是伴有月经失调和痛经者,应尽早生育,若婚后 1年还没有怀孕者应进行不孕症的有关检查。
②每年定期健康体检:可以及时发现并治疗引起经血逆流的疾病,如先天性生殖道畸形、闭锁、狭窄和继发性宫颈粘连、阴道狭窄等。
③口服避孕药避孕:对于暂无生育需求,有痛经、月经失调、家族高发者,建议口服避孕药,既可以避孕,又可降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风险。
④避免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无生育需求的女性应注意采取合理的避孕措施,如使用避孕套等,以避免多次宫腔手术;如果行宫腔手术,需要避开月经前期,并术后用生理盐水冲洗切口;人工流产吸宫术时,吸管进入宫颈后再踩动吸引器,减少因医源性操作造成的内膜种植。
参考文献:
[1]谢幸,孔北华,段涛.妇产科学[M].第9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261-267.
[2]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指南(第三版)[J].中华妇产科杂志.2021,56(12).
[3]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31):201.
[4]Morotti M, Vincent K, Becker CM. Mechanisms of pain in endometriosis. Eur J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17,209:8-13.
[5]沈铿,马丁.妇产科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 355-363.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