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乙肝,就一定会得肝癌?医生告诉你乙肝防治真相
时至今日,乙型病毒性肝炎仍在全世界范围内流行。据估算,我国现有7000万乙肝病毒感染者,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乙肝的危害,方舟健客邀请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传染科主任医师林潮双教授,为我们进行“靶向直达,共克乙肝”的专题讲座,现将内容整理如下。
我国现存7000万感染者
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我国乙肝病毒感染率较之前显著下降,整体感染率约为5%~6%,14岁以下儿童的感染率在1%以下,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感染总数在全球范围内占比较大。
据估算,我国现今仍有7000万感染者,其中活动性肝炎患者约有2000~3000万,所以仍然要引起重视。
临床上确诊乙肝主要是看乙肝两对半,即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以及核心抗体5个指标。
其中1、3、5项阳性即为“大三阳”,1、4、5阳性就是“小三阳”。
还有一部分患者处于与病毒和平共处的状态(即乙肝病毒携带者),他们肝功能正常,身体也没有任何异常症状,所以常常忽视治疗,其实这是非常危险的。
乙肝病毒携带者并非终身,一旦受到外界诱因的刺激或者人体抵抗力下降,乙肝病毒复制活跃,就会发展成肝炎,甚至变成肝硬化和肝癌,即“肝癌三部曲”。
当然,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经历这个过程,有些患者通过药物,将病毒控制良好;也有患者不经过肝硬化,直接从肝炎发展到肝癌。
因此,一旦感染乙肝病毒,要立即进行规范治疗。
抗病毒治疗是远离肝癌的关键
我国是肝癌大国,在全球新发肝癌新例数中,有一半以上的病例来自中国,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是肝癌和肝病相关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
截至今日,乙肝仍然是一种无法彻底治愈的疾病,但值得开心的是,规范进行抗病毒治疗,我们可以良好地控制病情,预防或延缓肝硬化、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2019版中国乙肝防治指南、美国2018版慢乙肝指南一致推荐,慢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临床目标是:通过长期抑制HBV DNA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以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细胞癌(HCC)等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对于部分适合条件的患者,应追求临床治愈:即停止治疗后仍保持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病毒DNA检测不到、肝脏生物化学指标正常、肝脏组织病变改善。
然而,想要通过抗病毒治疗实现最大化的临床治愈,还面临几方面的挑战。
乙肝抗病毒治疗面临三大挑战
挑战1:仍有一部分患者在使用低效高耐药药物
目前,各国乙肝指南明确将强效低耐药药物作为首选的乙肝治疗药物。
但在我国,仍有很大一部分乙肝患者持续使用低效高耐药的药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等,尤其是在农村地区。
这些药物容易发生耐药,持续使用会影响抗病毒治疗的总体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使用高耐药药物的患者,即使更换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TAF),也不能完全控制病情。
挑战2:服药方式也可能影响药物疗效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药到病除,有时候错误的服药方法也会对药效产生一定影响。
只有掌握正确的服药方式,才能让药物发挥最佳疗效。
以下是临床一线抗病毒用药的服药方法,可供大家参考:
挑战3:CHB患者合并骨肾疾病比例随老龄化上升
骨肾损害,是乙肝口服抗病毒药物绕不过去的问题。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乙肝患者合并骨肾疾病的比例也随之上升。加上抗病毒药物的服用,也会导致患者的肾功能进行性下降。
2019年,我国指南建议,在抗病毒治疗前,患者需要评估骨病和肾功能,符合条件的患者,首选TAF或恩替卡韦(ETV)治疗。
经过多年临床经验的积累,慢乙肝抗病毒的治疗策略在逐步优化,也出现了一些高效、低耐药、骨肾风险低的药物,比如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TAF),就是近几年抗病毒药物中的“黑马”,目前已被《中国慢乙肝防治指南》(2019年版)推荐为慢乙肝治疗一线用药。
对比替诺福韦酯(TDF),TAF除了耐药率降低之外,它还能很好地保护患者的骨肾功能。因此年龄60岁以上、患有脆性骨折、骨质疏松等骨病、有肾脏改变的患者,应该首选TAF进行抗病毒治疗。
除了规范用药,患者还要做好日常管理,比如,要戒酒、避免疲劳、坚持运动,让免疫系统维持在良好状态下,这样才能更好地抑制病毒,恢复健康。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