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机制、免疫逃逸与治疗进展

学术前沿官方号
阅读量:1545
点赞量:9
关注

标题:HBV相关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病理机制、免疫逃逸与治疗进展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一种侵袭性亚型,其治疗及预后一直是血液肿瘤领域的研究重点。近年来,乙型肝炎病毒(HBV)与DLBCL之间的关联逐渐被科学界所认识。HBV相关DLBCL患者通常表现为晚期疾病、对标准化疗方案反应不佳,并伴有较差的临床预后。本篇综述旨在深入探讨HBV与DLBCL之间的生物学联系,分析HBV如何通过影响癌基因表达、免疫逃逸、表观遗传学改变以及信号传导途径,进而影响DLBCL的发展和治疗响应。此外,本文还将探讨针对HBV相关DLBCL的新兴治疗策略,以期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新的视角和可能的治疗方向。

1.引言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B细胞淋巴瘤类型。

-尽管多数DLBCL患者可以通过前线免疫化疗方案(如R-CHOP)治愈,但仍有30%-40%的患者疾病复发或对一线治疗无反应。

-DLBCL的分子异质性已被研究,根据细胞起源的基因表达特征,DLBCL被分为活化B细胞样(ABC)、生发中心B细胞样(GCB)和未分类三个亚型。

2.HBV相关的DLBCL预后不良

-HBV与DLBCL之间存在生物学相关性,HBV感染的DLBCL患者临床上表现为晚期、对前线免疫化疗方案反应差、预后不良。

-HBV相关的DLBCL常表现出核因子κB通路的异常激活以及包括Myc和BCL-6在内的癌基因突变。

-目前尚无针对HBV相关DLBCL的具体有效治疗方法的共识。

2.1临床特征

-HBV可以导致除肝细胞癌(HCC)之外的其他类型的癌症,包括胃肠道肿瘤和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

-HBV与DLBCL的关联比与惰性淋巴瘤的关联更强。

-HBV相关的DLBCL在年轻个体中发病率高,晚期临床阶段的发病率高,主要涉及腹腔淋巴结和脾脏,预后相对较差。

2.2 HBV的基因组结构、免疫和失调

-HBV基因组包含四个开放的重叠阅读框架(ORFs),涉及HBsAg、HBeAg和HBx蛋白的编码。

-HBV感染后,人体最初携带病毒一段时间,然后表达相关抗原,引发免疫反应。

-HBV感染的自然史包括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和反应期,与免疫逃逸有关。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结构及其与机体免疫功能的关系

(A)HBV基因组结构。(B)HBV基因编码相关蛋白。(C)HBV感染的自然史有四个阶段,包括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免疫控制期和反应期,可以激活异常的BCR信号通路和癌基因突变。反应期与免疫逃逸有关。

免疫组化(IHC)试验在HBV相关DLBCL患者中检测到HBx和pre-S2表达

(A1)HBV相关肝细胞中表达的HBx抗原。(A2)HBV相关DLBCL淋巴瘤细胞中表达的HBx抗原。(A3)在HBV阴性DLBCL淋巴瘤细胞中未检测到HBx抗原。(B1)在HBV相关肝细胞中表达的前S2抗原。(B2)在HBV相关DLBCL淋巴瘤细胞中表达的前S2抗原。(B3)在HBV阴性DLBCL淋巴瘤细胞中未检测到前S2抗原。

2.2.1关键癌基因突变和相应的细胞信号通路

-全外显子测序/全基因组测序(WES/WGS)显示HBV感染与DLBCL相关。

-研究发现HBV相关DLBCL患者中与AID/APOBEC酶相关的基因突变。

2.2.2免疫逃逸

-在反应期,HBV不能完全清除并诱导免疫逃逸,与HBV相关DLBCL患者的生存率差有关。

2.2.3非编码RNA和表观遗传修饰

-HBx蛋白可以启动表观遗传修饰,从而调节非编码RNA的表达。

2.2.4化疗耐药性

-HBx引发的DNA损伤反应可能与化疗耐药性有关。

HBV介导的致癌信号通路激活,表观遗传修饰,免疫逃逸和化疗抗性在HBV相关DLBCL中的示意图。

1)病毒的复制导致宿主表观遗传调控异常,伴随着CREBBP突变上调SIRT1,诱导脱乙酰化水平上调,导致CREBBP-BCL-6/HDAC3轴失衡,最终增加BCL-6作为原癌基因的活性。HBV相关DLBCL的基因表达特征是由BCL-6,FOXO1和ZFP36L1调控的基因富集,并参与信号通路,包括BCR,PI3K,JAK/STAT和NF-κB。此外,HBx同时激活Src/Ras/ERK途径,由于ROS和内质网应激的积累,促进增殖和抗凋亡。

2)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CD8+T细胞处于功能耗竭状态,高度表达PD-1。PD-1/PD-L1细胞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功能。CD70,TNFRSF14和CD58主要在HBV相关的DLBCL中突变,导致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输注的减少。

3)HBx过表达显着降低了HBV相关DLBCL中S期阻滞剂和p53诱导的CHK2信号的激活,从而降低了化疗药物的敏感性;HBx直接上调lncNBAT1的表达,降低DLBCL细胞对诱导S期阻滞的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3.改善预后的靶向治疗前景

-针对HBV相关DLBCL患者,正在考虑新型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治疗、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和免疫治疗。

HBV感染和相关信号通路的治疗调节

已经确定了许多治疗靶点。(1)NAs通过抑制前基因组RNA向细胞质中HBV DNA的逆转录来抑制病毒复制。(2)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包括表观遗传调节剂,PI3K抑制剂,BCL-6抑制剂和BCL-2抑制剂。(3)免疫疗法,CAR-T,包括CD19和CD70 CAR-T;PD-1/PD-L1 mAb可以通过调节PD-1/PD-L1轴来激活T细胞。

3.1抗病毒治疗

-核苷(酸)类似物(NAs)和干扰素是当前用于治疗HBV感染的两类抗病毒药物。

3.2小分子激酶抑制剂

-包括表观遗传调节剂、PI3K抑制剂、BCL-6抑制剂和BCL-2抑制剂。

3.3免疫治疗

-CAR-T细胞疗法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能对HBV相关DLBCL患者有效。

4.结论

-HBV相关DLBCL患者的临床预后较差,存在化疗耐药性。

-HBV感染和整合触发炎症,有利于遗传和表观遗传损伤的积累,涉及许多癌基因,包括关键的BCL-6、Myc和CREBBP。

-许多信号通路,包括关键的BCR、JAK/STAT3和NF-κB通路,参与了HBV相关DLBCL的发病机制。

-HBV作为主要风险因素,促进了HBV相关DLBCL的发展。

-临床上目前尚无标准的一线免疫化疗方案。

-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实施针对HBV相关DLBCL的个性化治疗方法。

HBV相关DLBCL的结论性算法

HBV相关DLBCL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疾病,其治疗和预后改善是当前研究的热点和挑战。随着对HBV与DLBCL相互作用的深入理解,以及新型治疗策略的不断涌现,包括抗病毒治疗、小分子激酶抑制剂和免疫治疗等,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未来的研究需要聚焦于开发更为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并在临床试验中进一步验证这些新兴治疗策略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实现对HBV相关DLBCL的更好控制和患者生存质量的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Wan X,Young KH,Bai O.HBV-associated DLBCL of poor prognosis:advance in pathogenesis,immunity and therapy.Front.Immunol.2023;14:1216610.doi:10.3389/fimmu.2023.1216610

声明:本文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本文内容是基于现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旨在为医生提供专业领域的知识更新和教育目的。在实施任何医疗程序、治疗方案或健康计划时,医生应依赖自己的专业判断,并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