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糖尿病不再是终身性疾病,谁最有机会缓解?

刘佩文个人号
阅读量:1157
关注

长期以来,糖尿病被认为是一种终身性渐进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一旦确诊糖尿病,则认为必须终身服用降糖药物或者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无法根治。但部分患者在听到需要接受口服药物或者胰岛素治疗时,抱有一种拒绝、怀疑、绝望的态度,认为一旦用药则将导致终身用药。

根治糖尿病梦想还是现实?是真的吗?糖尿病不再是终身性疾病,谁最有机会缓解?2021.9《中国糖尿病杂志》《缓解2型糖尿病中国专家共识》回答了相关话题。

也就是我今天给大家讨论的话题。

这里就需要引入一个概念:2 型糖尿病缓解。

大量的医学研究结果显示,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以及代谢手术,能够促进合并超重和肥胖的T2DM缓解甚至逆转,使患者在较长时间内免于使用降糖药。

近年来,国际上对于2型糖尿病(T2DM)的治疗正从控制血糖、改善糖尿病症状及其并发症逐渐转向关注缓解糖尿病的生活方式干预等多种方法的探索上来。

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初发病但血糖很高的T2DM患者,在经过一个时期的强化治疗后,高血糖控制良好,胰岛功能明显改善,停用降糖药物半年、一年、二年或更长的时间。

那么,糖尿病到底能不能逆转或者缓解?缓解的标准是什么?缓解的机制是什么?什么样的人可以得到缓解?缓解的方法有哪些?缓解之后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Q1、糖尿病到底能不能逆转或者缓解?

A1:2019年,英国纽卡斯尔大学Taylor教授在Lancet(《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糖尿病缓解临床试验(DiRECT)的RCT研究结果,充分验证了早期T2DM可以逆转,给全球内分泌医生带来了震撼,给糖友可谓点亮心灯啊!这被誉为“里程碑”式的研究。

2021年8月30日,国际糖尿病专家组起草制定了《共识报告: 有关2型糖尿病缓解的定义和解释》,同时发布在欧洲糖尿病学会的Diabetologia和美国糖尿病学会的Diabetes Care期刊。该共识的发布,标志着糖尿病“逆转”有了新标准和定义——糖尿病缓解。

2021年9月中国首部《缓解 2 型糖尿病专家共识》正式发布。2 型糖尿病缓解的定义采用 2021 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2 型糖尿病缓解的定义和解释中对 T2DM 缓解的定义。建议将患者停用降糖药物至少 3 个月后,HbA1c<6.5% 作为2 型糖尿病缓解的标准。HbA1c 不能反映真实血糖水平时,可以用 FBG<7.0 mmol/L 或通过连续葡萄糖监测(CGM)估算的 HbA1c<6.5%,作为 2 型糖尿病缓解的替代标准。确定 2 型糖尿病缓解后,仍需每年复查 HbA1c。

Q2、缓解=治愈吗?

缓解≠治愈

曾有几个术语,用于定义这种已经脱离了先前诊断为糖尿病的疾病状态的患者,如2型糖尿病的“根治”(resolution)、“逆转”(reversal)、“缓解”(remission)和“治愈”(cure)。专家们认为,如果采用糖尿病被“根治”,这就预示着要么原始诊断有误,要么这种完全正常的状态永不改变。另外是一度比较热门的“逆转”一词,用于描述血糖水平恢复到糖尿病诊断水平以下的过程,但不应等同于“缓解”状态。“治愈”意味着该疾病的所有方面现在都已正常,且不会复发高血糖,也无与基础病理生理学异常相关的危险性,并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随访或治疗。专家们认为,“治愈”是一种希望,对2型糖尿病患者应避免使用该术语。最近,由美国糖尿病学会牵头组织的国际糖尿病专家组认为:糖尿病缓解(remission)是形容这种状态最合适的术语。缓解这个术语既注意到糖尿病可能并不总是活动的和进展的,又说明了这种显著的改善并不是永远不变的,患者可能需要持续管理好自己以防止糖尿病复发,需要定期的监测。,甚至会回到高血糖状态。

及应激和环境因素管理的改变,可有利于长期改变胰岛素分泌和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糖尿病,长期缓解是可能的,但不能保证。

无法达到永久性缓解,本质上还是 2 型糖尿病患者。

Q3、缓解后,是否可以自由生活?

建议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不能吃喝无度,无非就是饮食及运动两种。促进患者达到缓解状态并延长缓解效果。

l 饮食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并不推荐特定的膳食模式。地中海膳食、素食、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低脂肪低能量膳食均在短期有助于体重控制,要求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完成,并结合患者的代谢目标和个人喜好,同时监测血脂、肾功能以及内脏蛋白质的变化。肥胖患者应限制能量摄入、积极减重。具体参考 2016 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应控制膳食中胆固醇的过多摄入。

l 运动

即使是处于缓解期的糖尿病患者,缓解期间仍遵从 2 型糖尿病的运动指南进行,在运动中应警惕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Q4、缓解后,慢性并发症是否还会发生?

即使在缓解后,糖尿病的典型并发症——包括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仍可能发生。

这与代谢记忆或遗留效应有关,这两个术语描述了既往高血糖对各种组织的持续有害影响。因此,除了持续监测 HbA1c 外,应建议糖尿病缓解期患者定期进行视网膜筛查、肾功能测试、足部评估、血压和体重测量。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长期高血糖后,随着葡萄糖水平的迅速降低,微血管疾病突然恶化的可能性。

注:当血糖控制不佳与视网膜病变(除了仅存在微动脉瘤,即 NPDR 1 期外)同时存在时,应避免血糖水平快速降低,如果观察到血糖快速下降,应重复视网膜筛查。

Q5:2型糖尿病“缓解”的定义是什么?

缓解(remission)并不意味着治愈(cure)。所谓治愈糖尿病,指的是糖尿病被治好了,从此不用再担心血糖的问题。而缓解是有明确定义的,根据最新发布的共识,T2DM缓解是指患者在无降糖药物治疗的情况下,血糖仍可处于达标或正常状态。建议将患者停用降糖药物至少 3 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作为T2DM缓解的标准。但在有些情况下,如存在血红蛋白变异、疾病影响红细胞生存时间以及HbA1c 检测方法不规范等,HbA1c 不能反映真实血糖水平,可以用 FBG<7.0 mmol/L 或通过连续葡萄糖监测(CGM)估算的糖化血红蛋白(eA1c)<6.5%,作为T2DM缓解的替代标准。在确定处于T2DM缓解后,仍需要每年复查 HbA1c。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没有T2DM被治愈的证据,T2DM “缓解”后,即使继续保持导致缓解的措施,有的患者血糖水平仍会再次升高,还是重新需要采用药物控制。

换句话说,对于T2DM患者来说,糖尿病“缓解”了,并不意味着从此对血糖高枕无忧,应该一要监测,二要继续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且即使如此,也有部分缓解T2DM患者重新回到糖尿病这个队伍里。 

Q6:缓解的标准是什么?

A3:“共识”推荐,T2DM缓解标准为停用降糖药物或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至少3个月后:

(1) HbA1c<6.5%;

(2) 在不适合用HbA1c作为血糖水平评价指标时,FBG<7.0mmol/L或通过CGM估算的eA1c<6.5%;

(3) T2DM缓解后,仍需要每3或6个月复查HbA1c、FBG或eA1c

另外,“共识”中提到的其他评价指标还包括:

(1) BMI≤24 kg/m2或减重≥10 kg、≥10%;

(2) 体脂百分率男性<25%,女性<30%;

(3) 脂肪肝改善,B超示脂肪肝消失,各种肝功能指标恢复正常;

(4) 肌肉含量男性≥40%,女性≥35%。

Q7:糖尿病缓解的机制是什么?

2 型糖尿病之所以可以得到缓解,离不开以下这3种机制:①纠正胰岛β细胞去分化,恢复胰岛素分泌能力;②纠正IR ,改善β细胞功能;③纠正肥胖、脂肪肝和脂肪胰。在体重控制方面,共识还强调,2 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建议减轻体重≥10kg(最好>15kg)或减重≥10%。

①纠正胰岛β细胞去分化,恢复胰岛素分泌能力:好比说:新诊断及病程5年内的T2DM患者胰腺中尚留存一定数量的胰岛β细胞,其中多数是静息或处于去分化状态非功能性的胰岛β细胞,并不分泌胰岛素。通过某些干预可以使其恢复合成并分泌胰岛素,通常把这些胰岛β细胞理解为“休眠的胰岛β细胞”

除了糖尿病病程无法改变外,纠正上述其他因素后有利于使去分化的胰岛β细胞再分化为成熟的胰岛β细胞,恢复胰岛素分泌能力。

②纠正IR :其次在于纠正胰岛素抵抗。在T2DM早期,高血糖促进胰岛β细胞代偿性分泌更多胰岛素,以维持正常血糖。在新诊断T2DM患者中,高胰岛素血症占50%。但随着糖尿病病程进展,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导致T2DM不可逆转。纠正胰岛素抵抗可以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

③纠正肥胖、脂肪肝和脂肪胰:减重是缓解与超重或肥胖相关T2DM的核心。体质量改善的幅度也是与T2DM缓解效果相关最强的标志。体质量下降与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减低,血糖、血脂代谢,高血压的改善相关。

Q8:什么样的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缓解”?也就是说2 型糖尿病缓解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采用“ABCD”法评估2 型糖尿病缓解基本条件。

l A(Antibody)抗体: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及其他胰岛相关抗体阴性。一是已经被明确诊断为T2DM的糖尿病患者。其他类型糖尿病不行,比如T1DM患者,自身存在免疫方面的发病机制,目前没有缓解方面的临床证据。

B(BMI)患者 BMI ≥ 25 kg/m或(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减重成功的糖尿病患者缓解机会相对较高。超重或肥胖的T2DM患者常伴有脂肪性肝病。从肝脏溢出的脂质进入胰腺,导致胰腺脂质沉积(脂肪胰),由此对胰岛β细胞功能造成不良影响。减少脂质在肝脏、骨骼肌和胰腺等重要器官中沉积,是T2DM患者缓解的重要因素。因此,减重是缓解超重或肥胖T2DM的核心。体重改善幅度也可以作为T2DM缓解效果的标志。缓解T2DM临床试验(DiRECT)研究显示,病程<5年,合并肥胖的T2DM患者减重后,缓解率可达46%,且减重越多,缓解率越高。当减重15 kg时,T2DM的完全缓解率可达86%。当然,我们都知道减重不容易,有些人说了一辈子减重,但结果确是“越减越肥”。不过,从目前的临床研究结果来看,超重/肥胖的T2DM患者实际上拥有一个绝好的“优势”,即超重/肥胖的T2DM患者只要下足够的功夫,坚持到底,减重成功,就很有可能获得缓解T2DM的机会。

l C(C 肽)C1 即空腹 C 肽 ≥1.1 ng/mL、餐后 2h C 肽≥2.5 ng/mL。C2 即(Complication review)并发症评估。

l D(Duration):病程 ≤ 5 年。就是病程相对较短,胰岛β细胞功能相对较好的T2DM患者。“缓解”糖尿病的机制之一,就是患者胰腺内还存在有一定数量的处于“休眠期”的胰岛β细胞,临床上可以通过某些干预措施,使这些胰岛β细胞恢复合成并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如果患者病程较长,可能体内就没有多少这样的胰岛β细胞了,当然也就谈不上有“本钱”可以“缓解”糖尿病了。特殊类型糖尿病需要特殊的针对病因的治疗才能缓解,而自身免疫型糖尿病,病程长、并发症较重、胰岛 β 细胞功能较差的2 型糖尿病患者则没有缓解的证据。 

也就是说通过以上“ABCD”四个维度综合评估患者T2DM缓解的几率,选择合适的方法。

Q.9什么样的糖尿病患者不适于糖尿病缓解治疗方案

要强调3排除:

A,排除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包括皮质醇增多症、生长激素瘤、胰高血糖素瘤以及一些遗传因素 导致的特殊类型糖尿病

B,排除自身免疫型糖尿病,这类糖尿病患者的胰岛 β 细胞功能,因受到持续的自身免疫攻击而进行性下降,这类病人往往比较瘦。

C,不适用于糖尿病病程长、胰岛功能差、服用多种降糖药且难以控制好血糖、严重高血糖、中重度高血压和并发症严重的糖尿病患者,更不适合老年患者。

尤其是7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往往体形消瘦、胰岛功能更差,有些合并营养不良,采用严格的饮食控制或胰岛素强化治疗是危险的,要注意营养合理均衡补充。

Q10:实现糖尿病缓解的方法有哪些?

(1)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及医学营养治疗

  上面提到减重是缓解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的核心,而要想达到理想的减重效果,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及运动)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共识提出医学营养治疗的新概念。

(2)减重药物  

目前临床上能选择的减重药物并不多,“共识”推荐对体质指数≥27千克/平方米的2型糖尿病患者短暂应用(12~24周)奥利司他作为2型糖尿病缓解的辅助方法。另外一些非胰岛素类的降糖药物,如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单用或者联用,也有一些缓解2型糖尿病的临床证据。糖尿病患者可向专业的医生咨询。

(3)胰岛素 

对于HbA1c≥10%、FBG≥11.1mmol/L的2 型糖尿病患者,辅助应用短期(2周)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有助于缓解2 型糖尿病。

(4)代谢手术  

共识”推荐,对于体质指数≥32.5千克/平方米的2型糖尿病患者,如药物等治疗措施不能显著改善体重和代谢紊乱,可考虑采用代谢手术缓解2型糖尿病。

Q.11.如何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和医学营养治疗

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建立跨学科综合干预团队,形成配套管理:中国T2DM患病率30多年增长了十几倍,很明显这种增长不是因为中国人群的遗传背景发生改变导致的,而是生活方式剧变的结果,可称之为“生活方式病”也就是说穷基因遇上了好生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组数据:近 40 年来,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逐年上升,主要原因是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超重及肥胖患病率的 升高。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平均 BMI 从 2004 年的 22. 7 kg/m2 上升到 2018 年的 24. 4 kg/m2,肥胖患病率从 3. 1% 上升到 8. 1%。 肥胖和 T2DM 关系密切,T2DM 患病率随 BMI 增长而升高。肥胖患者的 T2DM 患病率是体重正 常者的 3 倍。腰围男性≥85 cm 和女性≥80 cm 时,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腰围正常者的 2~2. 5 倍超重与肥胖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高于普通 人群,分别为 12. 8% 和 18. 5%;而糖尿病患者也 有 更 高 的 超 重 和 肥 胖 比 例 ,分 别 为 41% 和 24. 3%因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肥胖也造成糖尿病越 来越年轻化。我国<40 岁的成年人中,糖尿病的 患病率已经达到 3. 2%。

因此,健康生活方式不但是预防糖尿病的最佳手段,也是实现与不良生活方式相关所导致的超重和肥胖型糖尿病缓解的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 ,可以预防糖尿病。我国的大庆研究、美国糖尿病预防项目和芬兰糖尿病预防研究均证实,对 T2DM 高危人群进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可以 显著降低 T2DM 发生风险。吃和动是我们每个人举手之劳就能做到也是最难坚持的,我们今天重点讲讲,就是营养均衡的吃和科学的运动。

(1)饮食营养治疗:吃出来的毛病在吃回去,在合并肥胖的T2DM患者中,限能量平衡饮食(CRD)配合运动、低碳水化合物饮食(LCDs)、极低能量饮食(VLCD)、间歇性断食、生酮饮食都能够促进早期T2DM缓解。

专家建议:将CRD和限能量地中海饮食配合运动作为缓解T2DM的基本方案,可长期推行该饮食方案。

对于短期(4~12周)阶段性的特殊饮食模式,包括高蛋白饮食、生酮饮食、低碳水饮食也有助于减重和缓解T2DM。

不管是哪一种饮食模式,均需由营养(医)师依据患者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方案,并定期评估效果、调整方案,并配合运动作为减重和缓解T2DM的饮食控制措施。

经医生评估推荐使用的辅助控糖食品或功能食品,需要起到增加饱腹感(吃了不饿)、辅助控糖、降低饮食管理难度的作用。

在减重过程中可以辅以辅助减重食品、半代餐、阶段性代餐包等,实现提升饱腹感、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速度、补充营养素及辅助控糖的作用。营养(医)师需要评估这类产品的配方合理性、安全性,做好与普通饮食的搭配。

代餐应提供蛋白质、纤维素和微量元素,保证营养素的基本需要,控制能量摄入。常见代餐品种主要有3种:A,去除80%淀粉的代餐粉(用以制成包子、面包、面条等)替代日常主食;B,高纤维、富含优质蛋白的代餐饼干;C,代餐汤品。

讲到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一款特殊配方国家发明专利的复合膳食营养产品——魔遇膳食营养包,它含有人体每日代谢所需的16种营养素,包括复合多种碳水食物成分,复合可溶性与不溶性膳食纤维,复合植物蛋白与动物蛋白,复合多种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等。在营养代谢中形成的络合作用、逆吸附作用、缓释代谢作用等,让进食的糖分缓慢代谢,均衡吸收,避免产生血糖代谢的“峰谷效应”、“堰塞湖”效应。

作为零食加餐或部分主食替代,可减少全天主食摄入量,即便在正常进食情况下,也可改变主食的代谢进程和营养吸收率,有利于配合药物、运动等进行长期饮食管理。

这款产品先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广安门医院开展以循证学为基础的临床人群对照研究和动物病理生理基础科学研究,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项目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目前在全国100多家三级以上医院获得众多专家推荐使用。

(2)日常食物的选择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应遵循以下原则:

增加对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摄入膳食纤维是对抗糖尿病最好的方法之一,膳食纤维的饱腹感强,帮助控制主食的摄入,其次,由于它有延缓胃排空的特点,有助于稳定血糖。

少吃含糖量高的水果,如:荔枝、香蕉、芒果、菠萝、桂圆。应吃含糖量低的水果如:木莓、黑莓、蓝莓和草莓。

少吃白面包、白馒头、热干面等精致碳水食物,这些食物进食后变成淀粉,很快转化成了糖。全麦面包是更好的选择,但这种面包的质地和口感不如白面包。然而它的膳食纤维含量高,升糖指数低。或吃点杂粮玉米、荞麦等。

增加健康脂肪(如鱼肉、牛肉)的摄入量,健康的脂肪不仅对糖尿病前期患者的血糖有好处,还有助于吸收体内的营养物质,对血糖水平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摄入健康的脂肪还能延长饱腹感的时间,从而避免吃得过多。

适当补充优质蛋白质,特别是动物、植物混合型的双蛋白。蛋白质饱腹感好,几乎不升糖,可以为身体提供足够的能量,维持身体营养代谢的需要。鸡蛋、牛奶等优质蛋白。

多喝白开水。喝了更多的水时,就会频繁地去卫生间。肾脏负责冲洗人体系统中的杂质,因此喝的水越多,失去的葡萄糖就越多。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来说,通过多喝水来保持血糖水平平衡是必不可少的做法。如果你经常喝果汁或碳酸汽水,那就把它们换成对身体有益的白开水。

(3)日常的饮食管理,还有一些小技巧,非常实用,比如:

A,减慢进餐速度:增加咀嚼次数,每进食一口食物咀嚼20~40次;餐间停顿,减小每一口食物的体积,用非优势手持筷或用叉。

B,餐前饮水加餐前吃少量坚果(如10个杏仁、20粒花生):坚果含不饱和脂肪酸,进食后能刺激胆囊收缩素的分泌,通过迷走神经和非迷走神经途径降低食欲。

C,合理进餐顺序:①餐前喝汤,容易产生饱腹感。②蔬菜、低糖水果,体积大,能量低,减慢吸收速度,诱导饱感。③荤菜与肉类能量偏高,放在第三位吃,进一步增加饱感。④进餐最后吃少量主食和碳水化合物,吸收缓慢减少餐后血糖波动。

D,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膳食纤维在胃内排空速度慢,易产生饱感。可增加摄入燕麦、去除80%淀粉的代餐粉制成的全麦面包、绿叶蔬菜、低糖水果等。

Q.12.如何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运动干预 

运动是控制体质量的最佳手段之一。运动是T2DM治疗的基础,糖尿病患者通过运动可以直接消耗部分能量而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运动也可以增加肌肉的容积并使胰岛素敏感性得到持续性改善。此外,运动还可以改善患者血脂、血压和心血管健康,提高其愉悦感。

研究还发现,诊断后的第1年或最初的5年中,即使无密集的生活方式干预或极端的能量限制,只要体质量减轻≥10%,T2DM的缓解率明显增加。与体质量保持不变的患者相比,减重10%或以上的患者获得T2DM缓解的机会增加了1倍。不管是饮食改变还是运动结合,控制体重非常关键。

合理运动不能打乱仗,要制定目标:周一至周五及周末的运动计划安排,多长时间做运动?想做哪种运动?

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选择喜欢的、合适的项目最好,可以考虑散步、慢跑、游泳、园艺、球类、跳舞、健身、哑铃等。

设定运动的强度:尽量坚持每天至少30 min的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果每天抽不出整段的30 min,可以每次做10 min,每天锻炼3次。每周做2次以上的力量训练,每次持续30 min。

运动强度分类(以每项消耗90 kcal能量计算):

(1)极轻度:持续30 min,如做家务、散步、购物。

(2)较轻:持续20 min,如快走、骑车、器械运动及瑜伽。

(3)中等强度:持续10 min,如慢跑、打太极、跳交谊舞。

(4)高强度:持续5 min,如跳绳、游泳、长跑、举重、竞技类运动。

运动过程中需避免受伤、适时调整,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合适的强度,适宜的运动环境和装备,及时监测效果,可避免运动损伤。通过心肺功能检测,可预测运动风险,判断适合患者的运动强度,进行科学指导。

专家推荐:有氧运动是最佳减脂方案,可以减少全身脂肪,建议每周不少于150 min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周同时应进行不少于2次的抗阻运动。

有氧运动(aerobic exercise):是通过连续不断和反复多次的身体运动,维持运动的供能方式以有氧代谢为主。如慢跑、健康走、游泳、骑车、球类等。有氧运动可以改善心肺功能,有效促进脂肪分解,减少脂肪堆积,预防体质量反弹。

抗阻运动(resistance exercise):又称肌肉力量训练,增加肌肉含量,可以提高基础代谢率,提高骨骼肌的承重能力,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降低全因死亡率。弹力操

Q13:糖尿病缓解之后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进行干预时,受益的开始时间可能较慢,并且可能需要长达6个月的时间来稳定其降糖效果。有效干预需要约3个月才能完全反映在HbA1c的变化上。对于所有导致病情缓解的干预措施,建议每3个月复查HbA1c,后续每年检测一次HbA1c,以确认病情持续缓解。

当体重增加、其他疾病引起的压力以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持续下降都可能导致T2DM的复发。所以需要持续关注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尽可能地避免使用已知可促进高血糖的药物(尤其是糖皮质激素和某些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其他疾病。

即使病情缓解,糖尿病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仍然是增加的。因此,除了持续监测HbA1c外,糖尿病缓解期患者应定期进行视网膜筛查、肾功能测试、足部评估、血压和体重测量。建议病情缓解的患者继续接受积极的医学观察,定期检查。

尽管部分糖尿病患者确实可以达到病情缓解或者长期缓解,但是,糖尿病的基本的病理生理异常依然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方式的不注意,以及某些因素的作用,糖尿病仍可以复发。

目前尚没有任何措施可以通过阶段性的干预有效终止T2DM的自然病程,逆转或缓解状态的保持需要干预措施的持续存在。

尽管糖尿病可能复发,但是通过一段时间或若干年的病情缓解可以使得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延缓或减轻,给予一些年的病情完全缓解,就是给予患者若干年健康的生命。

糖尿病逆转不只是血糖的改善,还会借此契机带来大家生活方式、健康理念、人生态度、家庭关系的积极改变。同样重要的是,体重的正常化或显著改善还会减少与肥胖相关的其他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肿瘤、脂肪肝、高血压、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以及关节疾病)发生的风险。

糖尿病逆转和缓解的方案,不仅成为专家的共识,更是成为全体医生的共识以及共同的实践,希望能惠及国内每年至少10~20万新诊断的肥胖型T2DM患者,让他们终身获益、让他们的家庭受益。

无论医者还是患者,都需要警钟长鸣,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定期检查。如此,才能更好地落实好糖尿病防治工作。

小结

T2DM是一项复杂性的疾病,早期T2DM缓解维持时间越长,糖尿病并发症及全因死亡率越低。共识最后强调,虽然目前不可能将每一位肥胖或超重早期的T2DM患者的药物一律停掉,但通过缓解T2DM的治疗方案,可以帮助更多的患者实现减药、停药、平稳控糖,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最后要开心的告诉糖友,缓解2型糖尿病从梦想到了现实,建议所有短病程的2型糖尿病患者到医院评估,制订饮食和运动治疗方案,明确减重和降糖的目标,为之不懈努力,达到“缓解”的目的,获得更有质量的生活。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