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病毒血症≠耐药,乙肝患者要重视这一指标 | 爱肝日

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今年的主题是“全民参与、主动筛查、规范诊疗、治愈肝炎”,旨在号召大家积极行动,做好肝炎防治工作。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也是人体的“解毒器”,正是有了它,我们才能正常饮食、健康生活。
然而,随着加班熬夜、饮食无度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我们的肝脏负担也日益加重,很容易导致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春天是养肝护肝的“黄金期”。对于肝病患者来说,不仅要做好饮食调养,还要按时复查,密切关注肝脏健康情况。
值此之际,方舟健客推出《春三月,养肝季!一起呵护小心肝》特别策划,邀请10位感染科专家,帮大家解决养肝护肝,肝炎防治等问题。
2019年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减轻肝细胞炎性坏死以及肝脏纤维组织增生,延缓和减少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失代偿、肝细胞癌(HCC)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疗效的主要判断指标是HBV-DNA。建议患者要定期复查,每三个月查一次HBV-DNA。启动抗病毒治疗以后,HBV-DNA肯定是越来越低的,一般来说,半年左右HBV-DNA就会降低到检测不出的水平,就表明乙肝病毒不复制,传染性不强。
临床上发现,因为乙型肝炎主要是由病毒造成的,乙型肝炎造成的肝硬化、肝癌,实际上也是由病毒造成的。所以,如果我们能长期抑制病毒,HBV-DNA的水平越低,那么发生肝硬化、肝癌的概率也就越低。
但是,以前对于HBV-DNA的检测试剂不够灵敏,检测下限通常是1000cps/ml,当患者服用抗病毒药物后,HBV-DNA水平低于1000,就普遍认为治疗效果良好了。
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灵敏度和精确度更高的定量检测试剂,检测灵敏度可以达到100以下的水平。这意味着血液中的病毒载量有望降得更低,有助于抗病毒治疗优化。
也就是说,如今我们可以检测出低于1000,甚至低于100cps/ml的病毒载量。但在治疗过程中,有的患者时而检测得出,时而检测不出,就会感到疑惑: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临床上将这种情况称为低病毒血症,即HBV-DNA持续或间歇性地大于检测下限,但小于2000IU/mL,也就是小于10的4次方cps/ml。
出现低病毒血症,就说明患者未能完全发生病毒学应答,体内的乙型肝炎病毒还没有被完全清除,仍会导致肝损伤和肝纤维化。
有数据显示,20%~37%的慢性乙型肝炎会出现低病毒血症。常常有患者来咨询:我是不是出现耐药了?为什么病毒量总是在低复制?
其实,低病毒并不是耐药,而是病毒应答不佳,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
耐药指的是,患者服药过后,HBV-DNA的量刚开始是下降的,过段时间又上升了,反弹到原来的水平,甚至更高的水平,就说明患者对正在使用的药物产生了耐药,需要更换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早期的抗病毒药物往往易出现耐药情况,现在临床上更多是使用一些具有高耐药基因屏障地药物,发生耐药的概率比较低。
那么低病毒血症到底有什么危害?
虽然患者体内的病毒量已经很少了,危害性比高病毒载量小得多,但是也存在部分患者病情会进展至肝硬化或肝癌。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很可能是服用抗病毒药物后,病毒并没有得到抑制,而肝脏是一个沉默的器官,多数人并没有明显症状,直到发生了肝硬化、肝癌。虽然低病毒血症的肝硬化、肝癌发生率比耐药情况的低,但比病毒完全抑制要高得多。
最新的研究发现,低病毒血症患者三年的肝癌发生率约为6.2%,五年的肝癌发生率约为14.3%,数值都是高于已经持续病毒学应答的患者。
对于第一次抗病毒治疗没有形成完全免疫应答的患者,低病毒血症还可能影响后续对药物的耐药性,更容易产生耐药反应,进而影响应答的形成。所以,如果不及时处理低病毒血症,会对患者造成损害,有出现肝硬化、肝癌的风险。
那我们如何去预防低病毒血症呢?
根据最新的《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按照“强效低耐药”原则优先推荐了一线核苷(酸)类似物,比如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和丙酚替诺福韦(TAF)。对于初治患者,临床会选用高耐药基因屏障的药物。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