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病毒治疗能降低肝癌风险,哪种药物效果最好? | 爱肝日
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今年的主题是“全民参与、主动筛查、规范诊疗、治愈肝炎”,旨在号召大家积极行动,做好肝炎防治工作。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器官,也是人体的“解毒器”,正是有了它,我们才能正常饮食、健康生活。
然而,随着加班熬夜、饮食无度成为一种生活常态,我们的肝脏负担也日益加重,很容易导致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春天是养肝护肝的“黄金期”。对于肝病患者来说,不仅要做好饮食调养,还要按时复查,密切关注肝脏健康情况。
值此之际,方舟健客推出《春三月,养肝季!一起呵护小心肝》特别策划,邀请10位感染科专家,帮大家解决养肝护肝,肝炎防治等问题。
大家都知道,慢乙肝如果未能得到有效的干预,最终将发展为肝硬化、肝癌。慢乙肝的治疗目标,也是通过病毒的抑制,优化抗病毒药物的选择,最终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慢乙肝,是一个国际性的公共卫生问题。2015年的数据显示,全世界约一百万人死于乙肝相关的并发症,比如由乙肝引起的上消化道的出血,这就是肝病进展的信号,可能已经发生了肝硬化。因为肝硬化会造成肝脏功能下降,如果没有及时控制,会引起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一旦破裂就会导致出血。
乙肝相关的并发症还有很多。有研究数据显示,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乙肝患者,肝硬化的年发生率大约是2%-10%。换言之,如果不进行抗病毒治疗,每一百个慢乙肝患者中,就有二到十个患者将会进展到肝硬化。而在肝硬化患者中,肝癌的年发生率约为3%-6%。还有0.5%-1%的患者,没有发生肝硬化,直接进展到了肝癌,并不是说没有肝硬化,就肯定不会得肝癌。
如果感染了HBV,发生肝癌的风险是非携带者的14~200倍。我国的研究数据也表明,中国超过92%的肝癌是合并乙肝病毒感染的。我国肝病的高发,也跟乙肝病毒的高发有关。所以,如何有效地进行抗病毒治疗,阻止和延缓肝病的进展,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我们要明确,慢乙肝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防止疾病的进展,延缓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
目前临床上,用于慢乙肝治疗的抗病毒药物主要有两大类:核苷类药和干扰素。
大量的研究证明,核苷类药可以有效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台湾一个医保数据库的研究结果显示,相比未采用核苷类药物治疗的患者,采用核苷类药物可以降低36%的肝癌发生风险。
核苷类药物是一个大类,包括核苷类似物和核苷酸类似物等,抗病毒机制也略有差异,在降低肝癌发生风险上也有不同的效果。
在核苷类似物之间,拉米夫定和恩替卡韦临床二期和三期的研究结果显示,两者的肝癌发生率分别为3.4‰和3.5‰,没有显著的差异。相比其他二线的核苷类药,恩替卡韦无论在总体恶性肿瘤发生率上,还是病死率上,也没有显著的差异。
目前,一线的推荐药物就是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替诺福韦在降低肝癌发生率方面优于恩替卡韦。比起恩替卡韦,可以进一步降低23%-64%的风险。
根据韩国一项纳入了超过2.4万成人慢乙肝患者的全国性研究,使用替诺福韦治疗后的肝癌发生率,比起使用恩替卡韦的一组,显著降低了38%。中国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该研究纳入了近三万的病例,结果表明,使用替诺福韦的肝癌发生率显著降低了64%。最近也有动物研究表明,替诺福韦的作用机制可以增强抗乙肝病毒的作用,从而增强抗肝癌的作用。
可以说,在核苷类药物当中,替诺福韦在降低肝癌风险方面具有优势。
替诺福韦又分为第一代的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DF)和第二代的丙酚替诺福韦(TAF)。
TAF在人体原代肝细胞内产生的浓度是TDF的5倍,直接“靶向”肝脏,减少了有效治疗成分在全身其他组织血浆浓度中的暴露量,而且TAF体积不到TDF的十分之一,在减少临床用量、提高抗病毒疗效的同时,又能极大避免对于身体其他器官毒性的损害,减少了肾毒性和提高了骨骼安全性。所以,TAF的效果更佳。
总之,达到慢乙肝治疗适应证的患者,建议积极地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乙肝相关的并发症,尤其是降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风险。
在选择药物的时候,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优先推荐使用丙酚替诺福韦(TAF),具有抗病毒作用强、耐药率低、副作用小的特点,同时在降低肝癌发生风险方面也具有优势。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