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BV流行病学和预防
(一)流行病学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据WHO报道,2019 年全球一般人群HBsAg 流行率为3. 8%,约有150 万例新发HBV感染者,2. 96 亿例慢性感染者,82 万例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或HCC 等相关疾病。受到HBV感染发生年龄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区HBV 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较大。西太平洋地区为中流行区,2019 年一般人群HBsAg流行率为5. 9%,约有14 万例新发HBV 感染者,1. 16 亿例慢性感染者,47 万例死于HBV感染相关并发症。 2014 年中国CDC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 ~ 29 岁人群的HBsAg 阳性率为2. 94%,5 岁以下儿童为0. 32% 。根据Polaris 国际流行病学合作组织推算,2016 年我国一般人群HBsAg 流行率为6. 1%, 慢性HBV感染者为8 600 万例[6]。
(二)传播途径
HBV经母婴、血液(包括皮肤和黏膜微小创伤)和性接触传播。在我国以母婴传播为主,占新发感染的40% ~ 50% ,多发生在围生期,通过HBV 阳性母亲的血液和(或)体液传播。母亲的HBV DNA水平与新生儿感染HBV风险密切相关,母亲HBeAg阳性、HBV DNA水平高者更易发生母婴传播。
成人主要经血液和性接触传播,包括输注未经严格筛查和检测的血液和血制品、不规范的血液净化、不规范的有创操作(如注射、手术及口腔科诊疗操作等)和无防护的性行为等。HBV 也可经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传播,如职业暴露、修足、文身、扎耳环孔、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
HBV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流行病学和实验研究未发现HBV 能经吸血昆虫(蚊和臭虫等)传播。
(三)预防
保护易感人群: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HB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15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成年高危人群。
乙型肝炎疫苗全程需接种3 剂,按照0、1、6 个月的程序,即接种第1 剂疫苗后,在第1 个月和第6 个月时注射第2 剂和第3 剂。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越早越好。新生儿接种部位为上臂外侧三角肌或大腿前外侧中部肌内注射,儿童和成人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内注射
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剂量: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每剂次10 μg,不论母亲HBsAg阳性与否。 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 h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并在不同部位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即使进行主动和被动免疫,仍有约5% ~ 10% HBeAg阳性且HBV DNA高水平母亲所生婴儿发生HBV 感染, 其危险因素包括母亲HBeAg 阳性、HBV DNA 高载量、准种特征和HBx基因特征。HBeAg阳性母亲或7 月龄时低抗HBs水平的儿童,应在2 岁前及时加强免疫注射,而不要等到其抗HBs阴转再加强免疫注射。 成人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剂量:对成人建议接种3 剂20 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或20 μg 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乙型肝炎疫苗。对免疫功能低下或无应答者,应增加疫苗的接种剂量(如60 μg)或剂次;对0、1、6 个月程序无应答者可再接种1 剂60 μg 或3 剂20 μg 乙型肝炎疫苗,并于完成第2 次接种程序后1 ~ 2 个月时检测血清抗HBs。如仍无应答,可再接种1 剂60 μ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未感染过HBV 的妇女在妊娠期间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安全的。 除按常规程序接种外,加速疫苗接种程序(0、1、2 个月程序)已被证明是可行和有效的。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