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罕见病日 | 18岁女孩突然流口水,原来是得了“肝豆病”
2月28日是“国际罕见病日”。
罕见病并非特指某种疾病,而是一类疾病的统称,指发病率低、很少见的疾病。
目前,全球已确认的罕见病有7000多种。这些疑难杂症,基本都难诊断、难治疗,即便有药,治疗费也非普通人能够承受。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发展,罕见病难题终将迎来“暖春”。
肝豆状核变性,就是一种具有遗传性的罕见病。
18岁女孩变身“小黄人”
18岁,是一个女孩最美好的年纪,而小花(化名)却迎来人生的至暗时刻。
三年前,小花突然间全身变黄,父母察觉不对劲,紧急送医后,确诊为肝硬化。
“没有家族史,也没有乙肝,怎么会突然得肝硬化呢?”虽然心中满是疑惑,但当时医生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病因。
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花的身体很快恢复了。
事情还没过去多久,小花的身体又出现了新的状况——活泼开朗的她突然变得内向、孤僻,学习成绩也直线下滑。
一开始,小花的父母以为是学习任务重,所以特别重视她的营养,但调理了一段时间,小花的状态仍然比较差,甚至出现了动作缓慢、站立不稳、流口水的症状。
小花父母马上意识到情况并不简单,就急忙带她去了医院。
经过详细检查,最终发现小花是患上了一种罕见病——肝豆状核变性。
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遗传病
“我们家里没有遗传病,怎么可能得这种病?”
不只是小花父母,很多患者也有这样的疑问。
肝豆状核变性(简称“肝豆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世界范围的患病率为1/2600-1/30000。[1]
致病基因ATP7B定位于染色体13q14.3,大多数是同胞一代发病或隔代遗传,较少出现两代发病。
出现这个基因突变的90个人中,大概有1个会携带致病突变,若另一半同样携带致病突变,他们的后代就有25%的几率患病。对于隐性遗传病来说,携带者是完全健康的,至于生出的孩子是否会患病,就要取决于他的另一半。
一种可控的神经遗传病
肝豆状核变性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如不恰当治疗将会致残甚至死亡。
铜是体内多种重要酶合成主要成分,大部分铜进入肝脏后与白蛋白结合成铜-蛋白组合体,剩余的铜通过胆汁、尿和汗液排出。
整个过程依靠指挥官“ATP7B基因”才能顺畅进行,当这个基因出现问题,铜无法被正常转运和排泄,大量铜蓄积在体内,会引起肝、肾、骨和神经损害。
大多数患者初期症状以肝脏症状为主,表现为食欲减退、黄疸、腹水、肝区不适等。少数患者可以神经症状起病,表现为面部怪容、张口流涎、运动迟缓等。[2]
如果是青春期患者,还可出现月经不调、男性乳房发育等内分泌紊乱征兆。
其中,角膜K-F环是确诊的重要依据,患者的角膜和巩膜交界处可见绿褐色或金褐色的色素环,肉眼不可见,需要在裂隙灯下才能够看见。
所幸,肝豆病是一种可控的遗传性疾病,关键是要早发现、早治疗。
其主要病因是铜蓄积导致的一系列症状,目前,FDA批准的肝豆病的治疗方法是采用螯合剂和锌剂,进行驱铜治疗;对于有严重肝病或常规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肝移植。
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
罕见病的防治,一直是我国医疗领域面临的难题。
一方面,由于临床上病例少、经验少,罕见病不能及时诊断。甚至有的罕见病患者,用了二三十年才确诊;
另一方面,我国罕见病仍面临“无药可用”的窘境,部分罕见病患者,不得不“超适应症”用药。
如今,罕见病的患者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成立中国罕见病联盟、对罕见病药品给予增值税优惠、罕见病药品优先审评审批、2021年医保目录新增7种罕见病药品……我国破解罕见病难题迈出关键步伐。
去年,国家医保方谈判代表在跟药企砍价时说的那句“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感动了无数人。
也让我们明白,为了破解罕见病困局,国家各个层面都在努力。相信在国家政策的加持下,罕见病患者终将拨云见日。
参考资料:
[1]《中国肝豆状核变性诊治指南2021》
[2]肝脏豆状核变性?都是“铜铜”惹的祸!来源:北京青年报.2019-03-16 11:28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