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人数位居全国传染病首位,我们离终结艾滋病还有多远?
根据疾病预防控制局公布的《2021年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2021年全国(不含港澳台)共报告法定传染病6233537例,死亡22198人。其中,乙类传染病报告死亡数居前5位的依次为艾滋病、肺结核、病毒性肝炎、狂犬病和流行性出血热,占乙类传染病报告总数的99.7%。
在中国,自2008年起,艾滋病一直位居传染病死亡人数首位,2021年因艾滋病死亡的人数是其他所有传染病死亡人数之和的7.6倍。
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2021年艾滋病的发病率为4.27/10万,较2020年(4.43/10万)有所下降;死亡率为1.39/10万,较2020年(1.34/10万)上升。
参照国际标准,我国艾滋病疫情仍控制在低流行水平。随着宣传力度加大和预警监测能力的提高,我国艾滋病预防体系不断改善,发病人数有所下降。而死亡率的上升,则突显出抗病毒治疗和药物可及性仍需进一步完善。
艾滋病死亡人数何以居高不下?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抗病毒治疗的普及,艾滋病如今已成了可防可控的疾病,为何还有那么高的死亡人数呢?
从数据来看,此处统计中的死亡数是指通过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报告的死亡数据,换言之,这些艾滋病死亡患者基本都是处于发病期,结合临床救治经验,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筛查发现时已进入艾滋病期,免疫系统完全崩溃,并出现各种机会性感染等并发症,救治为时已晚。
所以,如果曾发生过高危行为,请一定要及早进行HIV抗体检测,早检测早发现早治疗,确实是能够控制好病情,也不影响寿命和生活质量。
导致艾滋病死亡的另一个原因是,确诊后不治疗,或是没有遵医嘱规范治疗,擅自停药,导致病情加重。
事实上,没有人死于艾滋病毒,真正的杀手是其他入侵的疾病,也就是机会性感染。虽然目前艾滋病还无法彻底根治,但机会性感染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接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抑制病毒复制,使病毒载量降低至下限,减少机会性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延长预期寿命,提高生活质量。
因此,即便确诊了艾滋病,也不要轻易放弃生存希望,一旦检验出HIV阳性应立马到正规医院进行相应治疗。千万不能自行停药断药换药,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复查,才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
我们离终结艾滋流行,还有多远?
今年7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的《2022全球艾滋病防治进展报告:危急关头》显示,艾滋病导致2021年全球平均每分钟1人死亡。尽管拥有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机会性感染的预防、检测和治疗工具,2021年仍有150万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约65万人死于艾滋病相关疾病。
报告表明,在新冠疫情和其他全球危机的共同影响下,艾滋病大流行的应对进展在过去两年停滞,资源不断减少,导致数百万人的生命面临威胁。
一年前,联合国宣布要在2030年终结艾滋病疫情。目前艾滋病每周造成的死亡人数有1.3万。虽然人数在下降,但降速还不够快。为实现终结艾滋病的目标,需要各国共同努力,加快解决不平等问题。
在艾滋病防控上,既要加大抗艾滋的医疗资源投入,包括长效抗病毒药物、扩大筛查检测,也要解决群体歧视和边缘化的不平等问题。联合国秘书长强调:“在所有人都安全之前,没人是安全的。”
在中国,据国家卫健委报告,十年间我国艾滋病病死率、报告发病率显著下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艾滋病全人群感染率分别控制在0.15%以下和0.2%以下。
但近年来,新发感染者呈“两头翘”的趋势应引起警惕,即青年学生和老年人群体感染人数增加。世卫组织数据显示,老年群体是中国艾滋病感染者报告数年增长率最高的群体,2019年60岁及以上感染者占全年新报告感染数的25%。15-24岁青年学生的感染现状也不容乐观,该年龄段感染人数11年间增加10多倍。
另外,男性同性性行为引发的艾滋感染风险同样值得警惕。国家监测数据显示,男性同性性行为者每100人中约有8人感染艾滋病,具有很高的感染风险。中国新诊断报告艾滋病感染者中,95%以上通过性途径感染,其中异性传播约占70%。
为最大限度发现和治疗艾滋病感染者,遏制艾滋病性传播上升势头,首先要增强艾滋病防治意识,加强宣传教育,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同时,积极检测,早诊早治,就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增加预期寿命。
唯有重视艾滋病这一问题,加强防控,确保感染者能得到诊治、且不被歧视,未来才可能实现终结艾滋的目标,期待这一天早日到来!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