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患者如何拥抱正“肠”生活?

郭红个人号
阅读量:2052
点赞量:1
关注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主要累及消化系统的慢性炎症性肠道疾病,其中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目前IBD已成为全球性疾病,我国现有的流行病学资料统计数据显示,IBD患病率、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IBD在我国已经不属于罕见病了,而且有可能成为本世纪的一个大病,许多省份均将IBD纳入门诊慢性疾病管理。

IBD主要累及消化道,但也侵犯肠道外如关节、眼等器官和组织,临床多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且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患者生存质量。

我国的IBD患者现状

在过去的10-20年,中国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逐渐增长的趋势,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明显高于克罗恩病(CD)。

2013年国内一项对武汉IBD患者研究显示:总的IBD、UC和CD标准化发病率为1.96/10万、1.45/10万、0.51/10万。

虽然从总体来看,中国的IBD发病率相对于欧美国家来说较少,但从增长的趋势来看,中国IBD的发病率正在快速增长。在患病率上,由于IBD是一个慢性疾病,发病率越高,患病率也明显增多。根据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统计,中国2005-2014年间IBD总病例约为35万,到2025年,预计中国的IBD患者将达到150万例。 

通过IBD相关的高危因素来对照自己

目前,关于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均尚未阐明。但专家指出,IBD的发病是遗传、环境、免疫和微生物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饮食结构、生活环境、成长过程中抗生素的使用、营养状况等都会影响青少年机体免疫系统成熟的过程。如果说在机体免疫系统成熟的过程中,接触的抗原有限、不完善,再加上一定的遗传背景,就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的改变。在不成熟的免疫系统下,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接触了某些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微生物等,免疫系统可能就无法很好地识别、处理这些抗原,所以肠道免疫系统发生紊乱,这就导致肠道长时间、持续的炎症发生。 

UC、CD与其它消化道疾病有什么不同?

随着大家对疾病的认识和重视,还有诊断方法的进步,如IBD内镜表现的细分,CTE、MRE、血清学和粪便标志物等的应用,中国IBD的诊断率有所增加;特别是CD,诊断正确率比10年前提高了10倍-30倍。还有一些目前尚未应用到临床的多组学、基因组学、肠道菌群分析等新技术也可能提高IBD的诊断率。 但是,无论是CD还是UC,目前均缺乏诊断的金标准,主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镜和组织病理学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在排除感染性和其他非感染性结肠炎的基础上做出诊断,所以还是要去有经验的IBD中心进行诊断和治疗。重庆市IBD联盟+于2021年8月成立,组长单位是重庆市人民医院,从成立至今已接受各级医院送来的患者数百名,在重庆及周边地区取得极好的反响。

 IBD vs 感染性肠炎

IBD在初期诊断时一定要注意与感染性肠炎相鉴别。感染性肠炎有明确的感染源,大多数的腹泻、腹痛、脓血便症状都是急性的、短期的、自限性的,随着治疗或机体抵抗力增强,大多都会慢慢好转。而IBD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反复发作、时轻时重、迁延不愈。 

■ CD vs UC

IBD主要分为CD和UC两种类型,两者均累及消化道,都能引起腹痛、腹泻、营养不良等症状,均会导致肠道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图1:CD与UC的累及部位区别(图片来源:CDC)

CD和UC的主要区别在于:UC仅累及结肠,病变连续,炎症是表浅的、弥漫的;而CD可累及消化道所有部分,从口腔到肛门,最多见于回盲部,病变呈节段性,炎症从表面累及肠道各层,更容易引起肠穿孔、肠梗阻、肠瘘等,CD如果累及小肠,将会影响吸收,特别是在青少年期,会影响青少年的生长发育。 

表1:CD和UC的鉴别诊断

当前IBD的治疗难点在哪?

IBD通常青少年起病,且反复发作,不断进展,给患者带来了很多困难和痛苦,所以有人称它为“绿色癌症”并不过分。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也没有能够根治的治疗手段。IBD的治疗目标在于诱导并维持临床缓解以及黏膜愈合,防治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此,需加强对IBD患者的长期管理。 正因为当前IBD的治疗主要在于抑制肠道炎症,而免疫系统是一个网络,使用药物抑制免疫系统,就会带来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临床上常用的激素,虽然作用效果好,但并不适合长期应用。这就是IBD治疗的难点所在,控制炎症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案有哪些?

IBD常用内科治疗方案:

1

o 氨基水杨酸制剂:如5-氨基水杨酸,主要用于轻中度IBD患者的维持治疗;

2

o 激素:如泼尼松,主要用于中到重度IBD患者,诱导活动期缓解,长期使用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激素抵抗、激素依赖;

3

o 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环孢素,主要用于重度IBD患者,使用期间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严密监测不良反应; 

4

o 生物制剂:如抗TNF-α单克隆抗体,维得利珠单抗,乌司奴单抗等,用于传统治疗无效或激素依赖者或不能耐受上述药物治疗的CD或UC患者;

5

肠内、肠外营养:主要纠正患者营养不良,部分肠内营养可以诱导CD缓解

此外,目前IBD患者合并感染时常联合抗生素或抗病毒治疗。 对于当前生物制剂层出不穷的现象。专家表示,生物制剂的出现的确使很多患者的疾病结局发生了改变,在疾病早期使用生物制剂,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于生物制剂的疗效还得分两方面来看,从整体上来讲,生物制剂在疗效方面的确显示出了绝对优势;但由于IBD的发病机制不明,生物制剂并非对所有人都有效,且还存在继发性失效的可能。 在安全性方面,生物制剂在使用的过程中有增加感染、引起肿瘤等风险,但是相比于激素、免疫抑制剂,它并不增加风险,有的甚至更少。

 

IBD是否会影响患者的妊娠能力?

IBD疾病缓解期患者生育力及妊娠结局与普通人群相当。但当IBD疾病活动时,尤其是活动期CD、穿透性疾病行为、有肠道及肛周手术史的患者,由于盆腔解剖结构改变、粘连、瘢痕形成造成输卵管梗阻等,会对患者生育力造成较大影响。其中回肠储袋肛管吻合术 ( 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 可使不孕风险增加2-3倍。

此外,男性IBD患者的疾病活动亦与受孕困难相关。

尽管IBD具有遗传倾向,但总体发病率仍很低,不应成为患者主动不育的充分理由。但是在妊娠期间,IBD疾病本身可能会复发或加重,且药物治疗也可能影响妊娠过程。在临床上,我们希望,并尽量要求患者在缓解期备孕,在妊娠期间应注意调整用药。



表2:炎症性肠病患者常用药物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的用药风险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