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将至,离家远行的女孩,请学会保护自己
又到开学季,一群稚气未脱的少男少女们即将告别父母,步入憧憬已久的大学校园。
然而,大学校园并不是想象中的世外桃源,象牙塔内也潜伏着各种安全威胁。在大学校园内,盗窃、诈骗、暴力侵害、性骚扰等诸多安全问题屡见报端。
昨天还依在父母的怀里听他们的叮咛,今天就要独自去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这对于一群从未离开过家门的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象牙塔里,也有你看不到的危险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大学校园的环境是安全而纯粹的。诸如“下药”这一类卑鄙下流的犯罪手段通常都会发生在酒吧、夜店。
但事实也并非如此。
今年6月,上海某大学一女生在图书馆自习时,咖啡杯内被一男生投放了异物。
好在,这名女生拿起杯子喝的那一瞬间,发觉味道不对,于是没有吞下去,并及时报警。后经调查,涉事男生承认在女生咖啡杯中投放了半片牛磺酸泡腾片。
在这件事中,值得庆幸的是女生的警惕性较强,才没有让犯罪分子得逞。
这一类发生在校园内的犯罪事件可并非个例。
2013年3月,复旦大学研究生林森浩将剧毒化学品二甲基亚硝胺投入宿舍饮水机内,报复室友同学黄洋。黄洋饮用后发现异常,及时吐出,但半个月后,终因中毒引发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2015年12月林森浩被执行死刑。
2020年,在广东深圳,一女孩被男性同伴(南京某高校学生)在水杯里“下药”。药物被磨成白色粉末,这一幕被餐厅店员发现,以续杯为由换走水杯并报警。
后来,经过警方问询,男生承认药物是在国外购买,主要作用是促进女性发情。
至于他下药用意是什么,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由于体力上处于天然弱势,女性往往成为罪犯的优选。
哪怕是在校园内熟悉的图书馆,面对的是朝夕相处的同学,“学会保护自己”永远是我们应该学习的重要一课。
离开过自己视线的那杯水,不要喝
无色无味的饮料,实则是令人昏迷、失忆的“迷奸水”;“软糖”零食摇身一变掺入了致幻剂四氢大麻酚;看似无害的“奶茶粉”竟是具有“失身药”恶名的氯胺酮和摇头丸......
这些迷惑性极强的新型毒品,人体在吸食后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常出现幻视、焦虑、抑郁、情绪突变、妄想狂躁、意识不清等反应,常被不法分子用作迷奸工具。
就像前面提到的女大学生咖啡杯中被投入异物的例子,有不少女孩都是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落入了坏人设下的陷阱。
当我们身处公共场合时,一定要留心自己的食物和饮品。
比如在外面吃饭,中间去了趟洗手间,回来的时候,你杯子里的饮料、茶水,碗里的汤等最好不要再喝。
不熟悉的人递过来的饮料,尤其是打开的,最好也委婉地谢绝。
可能发生危险的场所,不要去
有人说:“女性穿什么衣服,去哪里,什么时间出门,这都是女性的自由,这一切都不能成为坏人肆意伤害我们的理由。”
这句话虽然没有错,但不可否认的是,酒吧、夜店、深夜的暗巷等地依旧是发生犯罪行为风险最大的场所。
如果一个独身女孩跟陌生人去了一个封闭的场所,显然是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
所以,女孩子夜晚尽量不独自出门,不在酒吧、夜店等场合喝醉,这并不是在限制女性的自由,而是告诉女孩子要做好防范措施。
一个女孩保护好自己,不一定能够免于伤害,但一定能够让伤害降到最小。
如果因为社交的需要,有些场合还是“逃不掉”。那么,在参加这些活动的时候,请记住三点:
1.带上至少一个好朋友。
2.无论别人怎么劝,都别饮酒。
3.不要给任何人“用语言或者动作‘侵犯’你”的机会。
面对侵犯,勇敢的站出来说“不”
据美国 2018 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有 81% 的女性曾经受过性骚扰。
比如说公交车上的咸猪手;酒局饭局中男性对女同伴的言语调戏;甚至是不少高校教授对女学生的性骚扰事件近年来也屡见不鲜。
而因为这些人大多数是朝夕相处的熟人,并且这些行为本身就比较隐晦难以定义,所以很多女性在遇到的时候大多忍气吞声,选择默默承受。
对他们来说沉默或许是种自我保护方式,在侵犯发生的当时当刻,对于女孩来说,几乎没有反抗成功的可能。
如果选择曝光,不仅可能会有施害者的人身威胁,还有可能承受来自旁观者的羞辱、质疑。
但事实上,面对侵犯,不言不语只会纵容暴行。
只有勇敢地站出来,犯罪才能够终止,坏人才能得到惩罚;同时,受害者可以向心理咨询师、警务或是相关组织寻求帮助,独自承受只会给自己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
刚刚步入大学校园的女孩子们应该知道,这个世界不仅有光明,还有黑暗,人性不仅有善良,还有邪恶,时刻绷紧安全的弦,这是我们终生都需要学习的功课。
参考资料:
1、澎湃新闻《为还网贷在宿舍制“迷奸水”贩卖,还配说明书,在校生获刑》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