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出生缺陷日 | 注意!孕期营养过剩,容易增加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2092
关注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孕期就应该补身体,这样孩子可以吸收更多营养物质,发育会更好。事实上,孕期营养过剩,容易增加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 如果孕妇过多食用鱼类、肉类、蛋类、甜食,可能增加体内儿茶酚胺水平,增加胎儿出现唇裂、腭裂的几率;

▲ 如果孕妇过多地进食动物肝脏,体内维生素A会明显升高,影响胎儿大脑和心脏的发育,也会增加生殖器官畸形的风险;

▲ 如果孕妇摄入过多,运动太少,导致身体超重,可能引发各种孕期并发症,不利于胎儿的成长,还会加大分娩的难度,产后体形也难以恢复。

摄图网_304971030_婴儿子宫平面图标(企业商用).jpg

01
出生缺陷高危因素有哪些?

每年9月12日是中国预防出生缺陷日,根据《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统计,我国出生缺陷总发生率约为5.6%,按照我国的出生率计算,约30秒就有一名缺陷儿诞生,这一比例非常高,因此,预防出生缺陷是非常有必要的。

出生缺陷即先天性畸形,是指新生儿在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一些身体上的缺陷或者功能和代谢的异常,比如脊柱裂、智力障碍、无脑畸形、唇裂,或者染色体异常、细胞异常、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等。

出生缺陷的高危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或其他不明因素。

● 遗传因素:约占40%,包括单基因遗传、染色体异常。

● 环境因素:约占5%-10%,包括孕期营养、孕期疾病、孕期感染、孕期用药以及孕期有没有接触有害物质等。

● 其他:约占50%,包括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或原因不明所导致的缺陷。

摄图网_400071314_banner_孕妇在做孕期检查(企业商用).jpg

02
如何预防出生缺陷?

目前,预防出生缺陷包括备孕、怀孕、分娩三个阶段。对于育龄女性,筛查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疾病,可以排除一些高危因素。在备孕期和怀孕期,补充叶酸和维生素,可以有效预防神经管畸形。

● 一级预防:婚前/孕前筛查

提前了解双方既往家族有无遗传史,了解下一代发生遗传疾病的风险,可以最大可能规避风险。

● 二级预防:避免缺陷儿的出生

在备孕期和怀孕期,补充叶酸和维生素,可以有效预防神经管畸形。在产前诊断、孕期超声检查等们可以发现胎儿存在畸形、唐筛显示高风险等,以便及早发现,及时应对。

● 三级预防:新生儿筛查

新生儿出生后,取新生儿的足跟血,可以筛查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先天性听力障碍等疾病。对于缺陷儿童可以及早诊治,选择最佳的矫正时机。

此外,常常被忽视的一点是孕期营养过剩,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孕期就应该补身体,这样孩子可以吸收更多营养物质,发育会更好。事实上,孕期营养过剩,容易出现妊娠糖尿病、妊娠期肥胖症、胎儿畸形等情况。

摄图网_400157377_banner_新生儿漫画(企业商用).jpg

03
如何判断孕妇是否营养过剩?

判断孕妇是否营养过剩最常用的指标就是体重,怀孕之后,医生都会根据孕妇怀孕前的体重,判断孕妇在孕期最多可增长的体重数。孕妇每次产检,医生也会根据孕妇的检查结果,判断胎儿的体重,给出相关的建议。

正常情况下,怀孕前3个月内,孕妇的体重可以增加1.1-1.5kg;在孕中期,每周可以增加0.35-0.4kg;整个孕期,一般可以增加10-12.5kg。

如果体重增长过快,孕妇应该及时调整饮食,必要时前往医院咨询,由医生给出专业的建议。

还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有的孕妇在前期,因为孕吐反应,体重一直没有明显增长,到了后期,体重增长非常快,虽然可能体重增长还是控制在10kg内,但是过于快速的体重增长,也是不可取的。

参考资料:

[1] 孕期饮食尤其重要,十大饮食误区影响胎儿健康发育或至畸形,中国健康网,2020-08-27.

http://www.gspst.com/kxsh/jkys/content_84185

[2] 如何判断孕妇是否营养过剩,全民健康网,2009-08-18.

http://baby.qm120.com/v8ug/01mc/2009081820347.htm

[3] 警惕!我国每30秒就有一名缺陷儿出生!怎样预防才有效?,科普中国,2021-12-03.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8020013619163998&wfr=spider&for=pc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