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爱人4」终收官,最新27国研究揭秘:性格或许早已决定你爱单身还是恋爱

医学热点官方号
阅读量:1146
点赞量:1
关注

引 言

在这个“恋爱”与“单身”话题不断被热议的时代,从社交媒体上的“单身狗”自嘲,再到在几天前落幕的折磨了无数观众的《再见爱人4》中明星们的感情纠葛,每对离婚夫妻也被网友乃至情感、心理、法律专家们拿着放大镜审视与分析,似乎人们对于单身和伴侣生活的讨论从未停歇。曾经,结婚生子被当作人生既定轨道,可如今,越来越多人跳出这个框架,选择拥抱单身。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2)》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我国15岁以上单身人口就达到了2.39亿人,这部分人群的身心健康亟需引起关注。

因此,我们不禁好奇:从医学角度来看,单身与恋爱,究竟哪种状态更有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近期,一项横跨27个国家的研究闪亮登场,对海量数据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聚焦终身单身者和有伴侣者,从性格特质到生活满意度,全方位探寻其中的奥秘,即将为我们揭开这些真相。


图源:芒果卫视

研究设计

该研究为基于欧洲健康、老龄化和退休调查(SHARE)的横断面研究。研究覆盖27个欧洲国家,中年龄 50 岁及以上的居民,以及其居住在同一家庭的当前伴侣(无论年龄)。最终样本包含77064 名个体(其中57.1%为女性,42.9%为男性)。旨在探究终身单身者与有伴侣者在人格特质和生活满意度上的差异。

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为大五人格特质:神经质(Neuroticism)、外倾性(Extraversion)、开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宜人性(Agreeableness)、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和生活满意度;次要结局指标为生活质量。

大五人格特质概述

大五人格特质是早期在心理特质理论领域发展起来,并在20世纪90年代,该理论确定了五项因素,每项因素可以进一步分为两小项不同的值:

Openness to experience 经验开放性(创新/好奇vs一致/谨慎)

Conscientiousness 尽责性(高效/有序vs奢侈/粗心)

Extraversion 外向性(开朗/活力vs独处/矜持)

Agreeableness 亲和性(友善/同情vs批判/挑剔)

Neuroticism 神经质(敏感/紧张vs坚韧/自信)


大五人格特质


研究结果

人格特质差异

1. 外向性和尽责性:终身单身者在这两项特质上显著低于有伴侣者。具体来说,终身单身者在外向性上的平均得分比曾经有过伴侣的个体低5.89个百分点(95%CI:-8.63至-3.16;P<0.001);在尽责性上也显著低于曾经有过伴侣的个体,平均得分低3.39个百分点(95%CI:-5.41至-1.36;P<0.001)。简单来说,终身单身的人比有过伴侣的人更内向、责任心也稍逊一筹。

2. 神经质:总体而言,终身单身者与有伴侣者在神经质上无明显差异,但在特定情境下存在不同。在男性比例较高的国家,从未同居的单身者神经质得分比有伴侣者高,效应值b=1.74(99.5% CI: 0.09-3.40,P=0.004);在单身比例较高的国家,终身单身者神经质更高,效应值b=2.20(99.5% CI: 0.01-4.39,P =0.0048)。也就是说,在某些环境里,单身人士可能更容易焦虑。

3. 开放性:从未有过伴侣的个体在开放性上显著低于曾有过伴侣的个体,平均得分低3.00个百分点(99.5% CI: -5.3至-0.68;P<0.001)。其中,从未同居的单身者在控制年龄后,开放性与有伴侣者存在显著差异,b=-2.10(99.5% CI : -4.14至-0.06,P=0.004),而终身单身者与有伴侣者开放性无显著差异。

4. 宜人性:整体上单身者和有伴侣者宜人性无显著差异,但当区分不同单身群体时,排除从未同居和从未恋爱的人后,从未结婚且有过伴侣或同居经历的人宜人性低于已婚者。这说明单身人群内部在宜人性上也有差异。


大五人格特质在终生单身者与有伴侣者之间的差异的标准曲线分析

a,基于POMP评分的点估计值及其99.5%的置信区间,显示了终生单身(x)与每个特质(y)之间的关联,具体取决于所选择的协变量(控制变量)。各规格按效应大小排序。与0不重叠的置信区间(即显著效应)以红色显示。

b,展示了标准组合,指示每个单独估计值所依据的选项。每个特质的效应显示在单独的一行中。再次,显著效应以红色显示。效应在三种变量类别(单身群体、大五人格特质、协变量)之间重叠。在(b)的y轴上,“c”表示中心化变量,“z”表示标准化变量。性别(Female)编码为0 = 男性,1 = 女性;POMP=最大可能得分百分比。


大五人格特质调节分析的简单斜率图


对于连续调节变量,研究选择了±2个标准差作为展示简单斜率的点。性别编码为(0 = 男性,1 = 女性);其中“c”表示中心化变量,“z”表示标准化变量。

生活满意度&生活质量差异

终身单身者的生活满意度明显低于有伴侣者。使用单一项目测量时,平均得分低4.29个百分点(95%CI:-6.49至-2.08;P<0.001)。并且,年龄对这种差异有调节作用,年龄越大,二者生活满意度差异越小。在国家层面,男性比例较高的国家中,从未恋爱或从未同居的单身者与有伴侣者生活满意度差异更大,如从未恋爱的单身者,效应值 b=- 1.60(99.5% CI:-3.17至 -0.02,P=0.004)。这意味着随着年龄增长,单身和有伴侣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在逐渐缩小;而在男性占比较高的地区,单身者和有伴侣者的生活满意度差距更为明显。

用于生活满意度调节分析的简单斜率图

大五人格特质对生活满意度何生活质量的调节作用

外向性、宜人性和尽责性对生活满意度存在保护性作用。例如,外向性对于未同居的单身者具有保护作用;宜人性对于单身者无论单身定义如何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尽责性对未曾有伴侣的单身者的生活满意度也具有显著影响。

相对地,神经质则与较大的生活满意度差异相关,特别是对于未同居或未婚的单身者,其生活满意度差异较大。

对责任心、神经质等特质的差异,性别、收入、年龄等因素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 比如,收入较高的人群中,从未同居单身者和有伴侣者在尽责性上的差异更小,效应值 b = 1.34(99.5% CI: 0.06- 2.62,P = 0.003)。这就好比经济条件较好能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单身和有伴侣者在尽责性方面的差距。

- 在性别方面,女性中单身者与有伴侣者在某些人格特质(如尽责性、开放性和神经质)上的差异普遍小于男性。例如,在神经质方面,从未恋爱的单身女性与有伴侣女性的差异比男性小,效应值 b=-3.50(99.5% CI: -6.44至-0.56,P<0.001) 。

总  结

这项研究发现,终身单身者在很多方面与有伴侣者不同。在人格特质上,单身者往往没那么外向,比如在社交场合中,有伴侣的人可能像社交达人,而单身者更像是角落里的 “小透明”;放性因单身定义而有别,从未恋爱的单身者通常更保守。神经质方面,总体差异不大,但在男性比例高或单身比例高的国家,单身者可能更焦虑。其次,在生活满意度上,单身者的幸福感明显低于有伴侣者,不过年龄大些这种差距会变小,女性的差距相对男性也小些,在男性多的国家,这种差距会更大。

有趣的是,尽管终身单身者在某些人格特质上表现较低,研究并未发现简单的因果关系。更可能的情况是,这些差异源于“选择效应”:外向、责任心强、生活满意度高的人更容易进入亲密关系。而随着时间推移,关系经历也可能引起人格的变化,但这些变化往往是短期的,且与关系的质量密切相关。

这些结果提示,终身单身的个体并非单纯地因为“单身”而人格上有所不同,更多的是个体选择与社会影响的交织。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我们理解终身单身者的生活质量和人格特征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未来如何改善他们的社会支持和幸福感指明了方向。

所以,“Single is not a status, it's a word that describes a person who is strong enough to live and enjoy life without depending on others.” 借用这句话作为结尾,来提醒单身并非孤单,而是另一种独立的力量。

 

参考:

1. 维基百科. 五大性格特质. Available fro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5%A4%A7%E6%80%A7%E6%A0%BC%E7%89%B9%E8%B4%A8

2.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22). Available from: https://www.stats.gov.cn/sj/ndsj/2022/indexch.htm

3. Stern J, Krämer MD, et al. Differences Between Lifelong Singles and Ever-Partnered Individuals in Big Five Personality Traits and Life Satisfaction. Psychol Sci. 2024 Dec;35(12):1364-1381.

声明:本文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本文内容是基于现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旨在为医生提供专业领域的知识更新和教育目的。在实施任何医疗程序、治疗方案或健康计划时,医生应依赖自己的专业判断,并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