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科普知识

王悦个人号
阅读量:134
关注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临床上很多见的妇科疾病,多发生在25岁到45岁之间的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范围较广,可能在腹膜、卵巢以及阴道直肠隔等位置。简单的说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剥脱和出血的内膜跑到子宫外,在其他位置长出来,月经期一同流血,进而出现很多病灶的结果。该病比较顽固,发病后多会伴随女性数十年,也容易复发,因此被称为良性的癌。下面我们一起认识下子宫内膜异位症。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现症状

1、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多见的症状就是继发性痛经,疼痛感会随着局部病变加重而变得更剧烈。疼痛多出现在下腹部与腰骶部,还会累积会阴部、大腿以及阴道等,多出现在月经前的一两天里,在月经的第一天疼痛最重,之后逐渐减轻,月经彻底干净后疼痛感消失。疼痛程度与病灶大小无关,有些病变严重者,比如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非常大者疼痛感却比较轻,而有很多盆腔腹膜的小结节反而出现剧烈的疼痛。有少数患者长期出现下腹疼痛,经期时更是严重。

2、月经失调:有近30%左右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出现月经量增多或者经期延长的问题,有些患者在月经前就会点滴出血。造成月经失调的原因可能是卵巢不排卵或黄体功能不足,患者也可能同时患有子宫肌瘤等问题。

3、不孕:身体健康女性发生不孕的几率大概为15%左右,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怀孕是比较困难的,发生不孕的几率高达40%,大多数不孕女性腹腔镜检查后都发现盆腔内有病灶。

4、性交痛:这也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一个常见表现,这是因为子宫内膜异位已经累积到固定子宫韧带或者是阴道与直肠间膈,进而出现的性交痛,很多患者惧怕医生的手指检查,当医生碰到那些结节时,会造成明显疼痛。

二、可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因素有哪些?

与很多疾病一样,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也是在基因与环境共同影响下造成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具有遗传易感性,再加上流产、手术或者经期受寒等,引发子宫内膜异位症,但具体病因,又是怎样发生的,尚不明确。

1、经血逆流:这时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因素,在月经期里,经血要从子宫口和阴道排出体外,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脱落内膜碎片通过输卵管进入到腹腔中,子宫内膜碎片发生倒流种植在脏器表层,进而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

2、医源性内膜移植:在人流手术时、剖宫产手术以及刮宫手术时,都会因手术过程使得子宫内膜移植到其他部位,进而产生病灶。

3、遗传因素:有研究证实,该病具有较大遗传易感性,所以家族中有女性得子宫内膜异位症,会增加其他女性患病的几率。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

育龄期女性有不孕史且出现继发性痛经,进行盆腔检查发现有触痛性结节,便可初步诊断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需要进行以下辅助检查来确诊。B超检查可确定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位置、形态以及大小等,还能发现盆腔检查漏下的包块。B超下囊肿比较厚,形态粗糙不平,囊肿回声无特异性,又不能单纯仅根据B超检查来确诊。腹腔镜手术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及标准,在腹腔镜下可清晰看到腹膜上蓝色、白色以及褐色的结节,准确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但很多患者并不需要手术来确诊,手术就意味着有创伤。临床上,医生根据患者以往病史,手指检查能触摸到结节,在超声检查下又发现卵巢特征性包块,实验室检查CA125呈升高状态,便可准确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

四、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

根据患者年龄、病变位置、病情发展以及对生育的要求等选择治疗方法。通常病症较轻的可选择期待疗法;有生育需求的病情较轻患者,可先采取药物治疗,病情较重可采取保守手术治疗;年轻较重患者且无生育需求,可采取保卵巢功能手术再辅以激素治疗;表现病症与病变都非常严重又无生育需求患者,可选择根治性手术治疗。

1、期待疗法:症状较轻患者,建议选择期待疗法,定期随访。经期出现轻微疼痛时,可服用双氯芬酸钠、吲哚美辛与萘普生等治疗。随时观察病症变化,若症状加重,要及时采取其他疗法控制疾病发展。

2、药物治疗:①短效避孕药:按照周期服用,可抑制排卵避孕,而且能够使异位的子宫内膜萎缩,缓解痛经,还可避免脱落的子宫内膜在输卵管或腹腔中种植。该方法适用于有痛经症状的轻度患者且暂时无生育要求。②孕三烯酮:很多患者术后需要用药治疗一段时间,孕三烯酮可使女性假绝经,阻断内膜供血,使其萎缩。但该药物可能会出现男性化以及毛发等不良反应,没有明确诊断不建议使用。

3、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有很多,使用较多的是腹腔镜手术,如果出现巧囊,较小时可观察治疗,但巧囊超过4厘米,通常都会选择腹腔镜手术将囊肿处理掉,手术目的先要明确诊断,其次在手术过程中可彻底清除病灶,避免在经期发生破裂或疾病加重的危险。手术治疗可有效缓解疾病症状,增加怀孕几率,术后半年内是怀孕最佳时机,患者有不孕症状建议术后尝试怀孕,若术后半年仍未怀孕,可考虑进行人工辅助生育,也会增加妊娠几率。根治性手术多用于年龄较大近绝经期且病情较重的患者,切除卵巢后,身体内及时残留异位内膜病灶,也会逐渐萎缩退化消失。

声明:本文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本文内容是基于现有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旨在为医生提供专业领域的知识更新和教育目的。在实施任何医疗程序、治疗方案或健康计划时,医生应依赖自己的专业判断,并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