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献礼 | 名医送你10个健康锦囊,艾滋病感染者也能正常生活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2274
点赞量:2
关注

时光悄然翻页,不跟任何人道别;新的变化加速而至,得不到一声温馨提示。

回望2021,有人在奋斗中前行,有人在收获中感恩;

有人为了事业砥砺前行,有人为了健康主动求变。

守护、坚韧、希望、振奋......

不管这世间如何变幻,从2021到2022,方舟健客始终陪伴在您身边。

为此,我们推出《拥抱健康 奔向前方》特别策划,把健康打包,送给每一个即将远航的您。

岁末年初,我们邀请了8位艾滋病领域的名医,为您献上10个知艾防艾的健康锦囊,愿您虎年体安康。

 

1 刘石磊:高危人群需警惕,科学防艾很重要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为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感染的有效途径。我们可通过以下措施来预防HIV感染:一是树立健康的性观念,正确使用安全套,进行安全性行为;二是不吸毒,不共用针具;三是控制母婴传播;四是对艾滋病患者的配偶、性接触者、共用注射器的静脉药物依赖者以及所生的子女,进行医学检查和HIV的检测。

2 马萍:增强健康意识,做好暴露前预防

目前仍无有效预防艾滋病感染的疫苗问世,但我们可以提高防范意识,远离高危行为。若是已预期要发生无保护性行为,且对方可能是感染者,可提前服用阻断药物,有按需服用和按时服用两种方式,建议在性行为前2~24小时内吃药。当然,最提倡的是,发生高危性行为时,应正确佩戴安全套。

3 马萍:高危性行为后及时自救,把握阻断的黄金时间

即使HIV已侵入人体,仍有办法进行补救。应在72小时内服用阻断药,并连用28天。发生高危性行为后的24小时,是阻断的黄金时间,因此首剂最好在24小时内服用。24~72小时内,阻断药依然有效。其中成功率的高低与服药依从性相关,尽早、按时、按量服药则成功率越高。

4 邓永:发生高危行为后及早检测,及时补救

有过高危行为的人一定要及时到定点机构做血液检测,以预防艾滋病的发生。如果怀疑自己可能感染了艾滋病,可以去各省市级疾病控制中心、县级以上医院等,这些地方都设有艾滋病病毒检测筛查实验室,可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也提供艾滋病的免费咨询。

5 李俊丽:艾滋病可防可控,早期治疗效果更佳

目前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已取得不小进步,能让感染者生存时间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生活质量也得到很好的保证,但只有坚持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的“三早”策略,才能取得如此良好的效果。感染者确诊后,应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能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取得良好疗效。

6 张亚武:HIV抗病毒治疗,首选最适合自己的方案

艾滋病的治疗主要是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俗称鸡尾酒疗法),需联合3种或3种以上药物进行治疗。目前可选药物共有五大类,有国家免费药物、医保药物和全自费药物。大家可根据当地医保政策、自身经济条件,在医生专业指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用药方案。

7 李劲:依从性应高于95%,预后更好获益大

艾滋病治疗要求患者依从性应高于95%,需每天按时按量服药,以保持体内血药浓度。患者提高用药依从性,才能有效抑制艾滋病毒复制、提高自身抵抗力、降低耐药风险、降低病毒传播风险。若自行停药,可能诱发耐药问题,后续需调整药物,不仅要付出经济代价,也让治疗变得更复杂。患者可以采取药盒分装、设置闹钟、家人提醒、做笔记备忘等措施,来提高依从性。

8 李劲:抗病毒治疗有大小考,需定期复查关注疗效

艾滋病的抗病毒治疗需定期复查,以确诊建档当天为基线,第一个月内每两周随访一次,接下来每个月一次,治疗超过三个月后,每三个月随访一次。通过定期监测病毒载量和CD4细胞的数量,可以了解治疗疗效,并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9 李锦:拒绝自我歧视,接纳与信心让治疗事半功倍

社会的误解和歧视,加强了艾滋病感染者的边缘感,这种羞愧的消极情绪又会加速摧毁他们的整体免疫力,对治疗效果起到负面作用。在对社会普及艾滋病知识的同时,艾滋病感染者也要面对现实,接纳自我,积极接受治疗。只要坚持规范服药,病毒就能控制住,和普通人一样。

10 徐洪滨:知艾不恐艾,向零艾滋迈进

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艾滋病已经从致死性疾病变为一种可控的慢性病,而且艾滋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和艾滋病感染者的日常接触,如握手、同桌吃饭等,并不会传播艾滋病毒。了解艾滋病不仅仅是为了摒弃歧视,关怀感染者,也能更好地预防艾滋病毒传播,保护我们自己和身边的人。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歧视;多一点保护,少一点伤害。希望更多人了解艾滋病,做好自我防范,并给感染者更多尊重,新的一年一起健康续航。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