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例艾滋病被治愈!男子停药4年无复发,这种疗法能大规模复制吗?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1797
关注

2月20日,《自然·医学》期刊发表了一则研究成果:一名德国男子于2014年接受了干细胞移植,停止抗逆转录病毒治疗4年后,未出现病载反弹,体内已检测不到艾滋病毒,被宣布HIV治愈。

为保护隐私,该男子被称为“杜塞尔多夫病人(the Dusseldorf patient)”。据悉,他是全球第五例HIV治愈确诊病例,也是第三例通过实验性治疗清除HIV的患者。

(干细胞移植后HIV-1持续缓解相关研究。图源:《自然·医学》)

01 在干细胞移植近10年后,仍未发现HIV

研究人员介绍,该病例现年53岁,因2011年被诊断出急性髓系白血病,后接受了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白血病。

为其捐赠干细胞的捐赠者携带有罕见的基因突变,即CCR5Δ32,能阻碍艾滋病毒与受体细胞结合,从而抵御HIV感染。换句话说,这为接受者提供了新的抗HIV免疫系统。

接受移植后,抗逆转录病毒疗法仍在继续,但患者血细胞中已检测不到HIV-1。移植五年多后,研究团队在2018年决定中断抗逆转录治疗并进行密切监测,截至目前都没观察到HIV-1 RNA反弹以及HIV-1抗原持续存在的免疫学特征,说明HIV得到了长期缓解。

人类真的可以治愈艾滋病,而不仅仅是长期缓解。这项成果为艾滋病患者带来了希望,但想要真正投入临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研究团队表示,虽然HSCT疗法的风险极高,且仅适用于一些同时患有癌症和艾滋病的患者,但这一结果仍为未来实现HIV治愈提供了重要思路。

02 干细胞移植为何能治愈艾滋病?

事实上,通过干细胞移植治愈HIV的病例并非首例。早在十多年前,学界就已有过成功的尝试。

2008年,世界首例艾滋治愈者“柏林病人”出现,他同样患有白血病和艾滋病,在接受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时,正好移植了具有罕见的CCR5Δ32基因突变的造血干细胞,使艾滋病也得到了完全缓解。

这让研究人员看到了希望。此后,越来越多的好消息陆续传来。“伦敦病人”“纽约病人”“希望之城”都是接受了含有CCR5基因突变的干细胞移植手术,从而获得艾滋病“治愈”。这名德国男子是全球第5位干细胞治疗成功的HIV治愈患者。

CCR5是HIV入侵人体免疫细胞的受体,当CCR5发生了特定突变,变成CCR5Δ32,HIV缺少了受体,就无法感染人体。有些人生来就具有CCR5Δ32,他们可能一生都对HIV免疫。

有统计表明,CCR5Δ32非常罕见,而且跟人种密切相关,欧洲人的突变概率约为10%,非洲人和亚洲人中几乎没发现过这种突变。

干细胞移植治疗艾滋病,是通过寻找具有CCR5Δ32的供体,将他们的干细胞移植进HIV感染者体内,重新打造患者的免疫系统,让体内的HIV病毒无法感染,从而逐渐清除HIV病毒,实现艾滋病的长期缓解,甚至是治愈。

但干细胞移植手术复杂,风险极大,在找到罕见的具有CCR5Δ32的捐献者之后,还需要与患者配型成功,否则移植后会发生剧烈的排斥反应。

03 提振治愈信心,但难以普及推广

干细胞疗法,又称再生医学技术,是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之后的“第三次医学革命”。近年来,干细胞疗法已成为全球生命科学前沿最重视的研究领域之一。

既然已有多例干细胞移植后艾滋病得到长期缓解的病例,那么,是否可以考虑采用CCR5 Δ32干细胞移植疗法来治愈HIV感染者呢?

遗憾的是,干细胞疗法难以普及推广,并非大规模治愈艾滋病的可行策略。因为能符合治疗条件的人极少,只适用于HIV感染合并相关癌症的患者,在本需接受干细胞移植的情况下,“顺带”治疗艾滋病。

尽管如此,这些治愈病例都证明了,治愈艾滋病是可能的,基因疗法是可行的。每多治愈一名患者,我们就获得了更多经验和信心。

治愈艾滋病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至少我们已明了方向,继续朝前行进,相信这一医学难题终能被攻克。

参考资料:

[1] Jensen B et al. In-depth virological and immun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HIV-1 cure after CCR5Δ32/Δ32 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Nature Medicine, 2023.

[2] 科技日报.《继“伦敦病人”和“柏林病人”后又有新病例,干细胞移植或可抑制艾滋病病毒》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