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新增7000万抑郁症和9000万焦虑症患者!情绪“流感”不可忽视
一场疫情,扰乱了所有人的生活秩序,更没有想到的是它已经持续了三年。
足不出户心情沉重、单独隔离恐慌不已、担心生计十分焦虑……,不少人面临巨大的健康威胁和心理压力,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身在当下,心在过去——抑郁症;
身在当下,心在未来——焦虑症;
而幸福是心身合一,活在当下,现在才是真实的一切!
2021年10月,英国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发布的一篇大型研究论文调查分析显示,2020年疫情流行之后,全球的抑郁症患者数量增长了27.6%,焦虑症患者数量增长了25.6%,这意味着疫情使得全球的患者增长了四分之一[1]。
(图源:论文截图)
前不久,中国科学院院士陆林教授在科创中国与抖音联合打造的《院士开讲》节目中也表示,截至2021年底,新冠疫情已导致全球增加了7000万抑郁症和9000万焦虑症患者,这给人类的心理健康带来了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至少将持续20年[2]。
随着新冠变异毒株不断的出现、疫情反反复复的清零又爆发、严格的防疫政策、学校间歇性的关闭和开放……,“过山车”式的情绪起伏,使得人们尤其是年轻群体正在失去耐心、心理耗竭、疲劳、麻木等,以及疫情持续多年,变得悲观厌世,从而让抑郁症和焦虑症在他们中蔓延。
当出现长时间持续的负面情绪,可能导致身体不适,出现心慌心悸、胸闷憋气、胃胀胃痛、食欲减退或猛增、失眠或睡眠过多等。此外,还会带来一些心理上的异常,如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心情持续低落、兴趣减退、意志消沉……
疫情带来的身心影响难以评估,宛如一片乌云笼罩在人们心头。
对“健康”的定义,世卫组织(WHO)指出:健康不仅仅是身体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始终强调人的精神完好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更具体地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能调节自己的情绪,并能很好地适应环境,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然而,人们对自身健康管理大多数时候都偏于躯体疾病,忽略了心理疾病。临床上对于心理疾病,包括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睡眠障碍、双相障碍等多达400多种。其中,抑郁症在全球的发病率为5%~10%;焦虑症的发病率在很多国家是15%左右;成人睡眠障碍患病率为20~30%。
抑郁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情绪低落是其最明显的特征,具体心理表现是对事物失去兴趣、容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和反应迟钝,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内疚感很强,严重时会想到自残自杀;生理上则表现为食欲不振、体重减轻、经常失眠、浑身乏力、头痛头晕等。这些症状如果持续两周以上,就是抑郁状态。
焦虑症是以焦虑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症,主要表现是无法摆脱与现实不相称的过分紧张恐惧不安的心情,担心自己什么事做不好,担心自己是不是得病了,经常感觉浑身不舒服,很害怕,这都是焦虑症的心理表现;在生理表现上,很多患者会出现出汗、胸闷、心慌、失眠、过度敏感等。
抑郁症和焦虑症作为最常见的心理疾病,有70%~80%的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以获得较好的预后效果。然而,仅有20%左右的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大部分人选择回避问题,不予重视,家人及朋友更多的是并没有意识到这是疾病。
如今,日渐凸显的心理问题愈加得到重视,各地纷纷行动起来应对疫情给人们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探究病因,关注高危人群,也是控制心理疾病进展的重要举措。
一是儿童/青少年。居家网课、成绩下滑、亲子冲突都可能引发情绪压力。儿童期是人类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大部分成年人出现心理问题,有一半就是从儿童期发展而成的。
二是女性。疫情发生之后,当家庭成员居家隔离后,她们承担更多洗衣、做饭、照顾小孩、陪伴老人的责任和义务,可能更易抑郁。
三是被迫长时间居家的人。由于长时间待在较小的空间内,难以接触外界环境,人际交往变少,无法参加各种娱乐休闲活动放松心情,抑郁情绪容易随之产生。
四是感染新冠而担心被歧视的人。即使新冠康复后,不少人还是会担心自己感染过病毒,会被歧视,因此感到苦闷、悲观、绝望,这种心理负担不仅不利于身体的恢复,还会增加自身患上抑郁症的风险[3]。
当然,在严防严控的疫情大考背景下,任何人都有可能患抑郁症/焦虑症。面对心理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我们还能再做些什么?
事实上,抑郁症并不是个人性格或者心理缺陷导致的,它更多是像大脑的“重感冒”。我们要尽可能更多地了解抑郁症/焦虑症,应该如同对待其他疾病一样,主动寻求他人帮助或社会支持,采取积极治疗的态度,更不必感到羞耻。
参考资料:
[1]COVID-19 Mental Disorders Collaborators. Global prevalence and burden of depressive and anxiety disorders in 204 countries and territories in 2020 due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Lancet. 2021 Nov 6;398(10312):1700-1712.
[2]陈怡. 新冠疫情引发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增加[N].上海科技报,2022-03-16(004).
[3]肖赣贞.“新冠抑郁症”可防可治[J].检察风云,2022(08):88-89.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