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诊阳性后我才知道,原来奥密克戎没那么可怕

健客医生官方号
关注

随着各地防疫措施的优化调整,关于奥密克戎病毒的毒力、感染者该如何居家治疗等话题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感染奥密克戎后,我们的身体会经历什么?居家期间该如何科学应对?康复后会留下后遗症吗……大家对这些问题是不是也很关心?今天我们想分享一则新冠病毒感染者的故事,相信你能从中获得答案。

01

病毒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回过头来看这次“中招”,可能还是防护上大意了。被感染前,我一直都是公司-家里两点一线,没有去过哪里,口罩也戴得很严实。唯一一次疏忽,就是上周五取外卖时太匆忙,没戴口罩就乘电梯下楼了。

到了周日,开始身体不适,有点乏力、鼻塞和流涕,像是感冒的症状,还以为是自己前一晚睡觉着凉了,没太在意。当晚公司通知同办公楼出现了阳性病例,让大家先居家办公,同时进行抗原自测。

那时我心里就有预感了,怀疑自己可能是感染了,测了一下抗原,显示“两条杠”(阳性),果然是感染了,心情百味杂陈。随后我向社区和公司报备,在家里等候医护人员上门检测核酸。

感染后我就开始居家隔离休息。第一天时全身酸痛乏力,伴有低烧,测了体温是37.6℃。整个人仿佛身处沙漠,口特别干,喝了好多水还是觉得不够。胃口也不好,只喝了点粥,吃了退烧药后就一直在睡觉。

第二天早上起来,喉咙没那么干了,鼻子也通气了,但还是乏力,身上忽冷忽热,早中晚各测了一次体温,都是在38℃左右。除了吃连花清瘟胶囊,就是大量喝水、偶尔加一粒维C泡腾片。

到了第三天,一觉醒来感觉明显有好转,热度退下去了,体温回到36.9℃。精神状态好了很多,不再昏昏欲睡,吃饭也有胃口,这让我更有信心了。不过退烧后喉咙开始痛了,连吞口水都痛,幸好备了喉糖,能缓解一些,全靠它“续命”了。

从第四第五天开始,基本就慢慢好转了,只剩下咳嗽,吞咽也没有那么痛了。看到网上有人说感染后会短暂丧失味觉和嗅觉,这点在我身上倒是没有出现过,除了前两天食欲不佳,后面吃饭都是正常的。可能每个人的体质不同,症状也会有所区别吧。

第六天测抗原时“T”线已经很浅了,提示弱阳性;等转阴再连续两次核酸阴性,就可以解除隔离,恢复正常生活了。这期间,最难受的就是反复高烧那几天,好在持续时间并不久,病毒虽来势汹汹,但去也匆匆,大概一周时间,基本就好转了。

02

别被恐惧打倒,没想象中那么可怕

要说完全不紧张吧,那也是假的。比起身体上的不舒服,感染过程中心里的焦虑才是最难克服的。

得知确诊的那天晚上,我一整夜都没睡好,满脑子都是乱七八糟的事情,既担心会连累到同事、邻居,又害怕会不会有后遗症,也不敢告诉远在家乡的父母,怕他们担心。

自己生病了很难受,但给别人添了麻烦更难受,也怕会被别人当作麻烦。向社区报备后,我就自觉闭门不出了,在家也戴着口罩,第一时间在住户群里向大家表示了歉意。令我很感动的是,并没有设想中的埋怨和嫌弃,邻居们纷纷安慰我别多想,叫我多休息,快点好起来。

在家里没事干,我就上网查看奥密克戎的相关报道,听专家介绍,如今的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性较强,但致病力比起原始毒株已经明显减弱,这让我的恐慌心理缓解了很多。

在网上,我还看到很多人在分享自己的感染经历,大家不再避讳谈论这个事情,也说明大家对病毒的认识更充分了。恐惧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未知,当我们认清了病毒的真面目,也学会如何去抵御它,其实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新冠疫情流行至今已经第三年了,这也是我第一次亲身经历了新冠病毒感染。总体的感受是,就像是一场来势凶猛的重感冒,但病程不长,过程中多少会有些不舒服,但挺过最难熬的前几天后,就会很快好起来了。

听了这名亲历者的自述,希望大家对病毒能多些了解,少些恐慌。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做好个人防护,勤洗手、戴口罩、多运动,当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那么,感染新冠后一般会出现哪些症状?如何科学服药治疗?下面一起来看看专家的解答。

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小汤山方舱医院医疗专家李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普通中青年患者感染新冠病毒后,从发病第1天到第7天核酸转阴的症状大概是这样的:

发病第一天:症状较轻。可能感到轻微咽干咽痛、身体乏力。

发病第二天:开始出现发热症状,部分年轻人高烧至39摄氏度左右。同时咽部不适感加重。

发病第三天:症状最重的一天。高热39摄氏度以上,浑身酸疼乏力,咽痛加剧。

发病第四天:体温的高峰开始下降。很多人从这一天体温降为正常,不再发热。但仍然咽痛咽痒。一部分人开始流涕、咳嗽。

发病第五天:体温基本降到正常。但是鼻塞、流涕、咽痛、咳嗽,身体乏力仍然存在。

发病第六天:不再发热。咳嗽、流涕等症状加重。前期病毒导致的呼吸道黏膜破坏,人体通过流涕、咳嗽排出坏死的细胞。可能出现核酸转阴。

发病第七天:所有的症状开始明显好转。核酸很大可能转阴。

而应对新冠,我们可以在症状出现的初期对症用药: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一般性的健康信息,其中专业治疗知识仅供专业人士参考,不得作为医疗或诊断的依据,无法替代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我们努力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但本文中的信息可能不全面,也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个体的特定健康状况。读者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时,应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对于依据本文内容采取的任何行动,本文作者、出版方或任何相关第三方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身体不适或需要咨询专业医疗问题,请前往专业医疗机构或咨询专业的医疗人员。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