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女人不想生孩子,不是因为没钱,这些原因太扎心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2743
关注

近日,央视新闻报道:第三届中国与发展论坛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女性终身无孩率接近10%”

这一话题立刻冲上各平台热搜。

谁都不能否认,生育这件事本身,对女性来说意味着巨大的付出。在医疗技术不发达的年代,女性因为怀孕生子而丢掉性命的事例并不罕见。

幸而,随着现代产科医学和公共卫生学的出现与发展,孕产妇死亡率和新生儿死亡率都大大降低。生孩子这件事对大多数女性来说,已经不再是“鬼门关里走一遭”。

但由于怀孕期间女性体内激素的改变,女性的身体也会产生一系列变化。生育,对于女性的健康的确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有“正面”,同样也有“负面”。

01 怀孕生子,要面临哪些痛苦?

1、代表“母爱”的妊娠纹,是妈妈想要的吗?

据统计,约60%-90%的产后妈妈都有不同程度的妊娠纹,也就是说,一半以上的女性在生育过程中都会面临这个问题。

它通常在孕5-6月开始出现,孕妇的下腹、大腿等部位呈现出红色至紫色的扭曲状条纹。

妊娠纹的出现是由于孕妇腹部隆起,巨大的横向张力导致局部真皮网状结构改变,胶原蛋白含量下降,从而使肚皮上“长出条纹”,妊娠纹一旦出现,便很难恢复如初。

有人说,妊娠纹是妈妈的“功勋章”。然而,妈妈同样也是爱美的女性,这一道道代表母爱的疤痕真的是妈妈想要的吗?

2、一句“笑尿了”,是她们心中的隐痛

“笑尿了”,可能只是一句玩笑话。但对于产后妈妈来说却是难言之隐。

由于生产造成盆底肌松弛或损伤,许多产后女性在喷嚏、咳嗽或大笑时会出现不自主的尿液自尿道外口渗漏,俗称漏尿。

妊娠、分娩和年龄,都会影响女性盆底功能,从而产生漏尿,需要进行长期的盆底肌训练,才能恢复。如果是严重的盆底功能障碍,则需要找专科医生进行干预治疗。

3、她们不是矫情,更不是作

随着孩子的出生,接踵而来的不是喜悦,而是无助,绝望,她们时常哭泣,总感觉得不到家人的理解。

其实,她们真的不是矫情,不是作。据统计,每 10 个产妇里,就有1个会得产后抑郁症。通常,产后抑郁可在3~6个月自行恢复,但严重的也可持续1~2年,它让很多新妈妈离死亡仅咫尺之遥,而她们的家人却从未知道。

除此之外,生育还可能会给女性带来身材走形、乳房下垂、面部色斑等问题。因此,成为一名妈妈,并不像书中描绘的那样幸福而美好,女性在其中承担了巨大的风险。

02 生育,能够使女性远期获益

​但生育对于女性来说真的全都是不利影响吗?并非如此,从长远角度来看,女性同样能够从生育这些事上获得健康收益,这主要体现在降低某些恶性肿瘤的患病风险上。

降低乳腺癌发病率

研究表明,女性发生乳腺癌的风险与她们暴露于卵巢分泌激素(内源性雌激素和黄体酮)的时间和水平呈正相关。像月经初潮时间较早、更年期出现较晚、首次怀孕时间较晚,以及从未生育等都会增加卵巢激素暴露时间和水平,从而升高患乳腺癌风险。

而怀孕和母乳喂养则会减少暴露于卵巢激素的时间和水平,由此降低乳腺癌风险。

降低卵巢癌发生率

卵巢癌的发生和不孕或者生产次数少有关。

至少生育一次可以起到保护作用,让卵巢癌发病风险降低 30%~40%。此外,母乳喂养同样也能降低卵巢癌发生率。

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病率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可能与长期无对抗性的雌激素刺激有关,因此怀孕生孩子是一种保护因素。据统计,未生育过的女性得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是已生育女性的2~3倍。

怀孕的辛苦,分娩的痛苦,生育让女性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孕育一个生命对于妈妈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在经历种种困顿之后,陪伴小生命的成长过程同样是一种美好的体验,生命的光彩也正在于此。

*除标注外,文中图片源自摄图网,已获平台授权

参考资料:

[1] NIH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Reproductive history and cancer risk, https://www.cancer.gov/about-cancer/causes-prevention/risk/hormones/reproductive-history-fact-sheet

[2] Healthychildren.org, Benefits of breastfeeding for mom,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baby/breastfeeding/Pages/Benefits-of-Breastfeeding-for-Mom.aspx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