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慢阻肺日 | 我国慢阻肺患者约1亿,小心藏在你身边的“呼吸杀手”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2.38万
点赞量:1
关注

冬天是老人的“一道坎”。

民间有一种说法:老人要是能扛过冬天,熬到春天,又能平安过一年。

寒冷会使血管收缩,血管中的斑块易破裂诱发血栓,从而诱发心梗、脑梗。

除了心血管疾病,还有一种慢性病也容易在冬季发生,它就是慢阻肺。

​慢阻肺,全称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大多数人对这个名称有点陌生,实际上它并不罕见。生活中很常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就属于慢阻肺的范畴。1亿人患病,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重点目标”数据显示,我国慢阻肺总患病人数约1亿人,而且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

尤其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慢阻肺的“重点目标”。

据悉,我国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已超过27%。换算下来,在60岁以上的老人中,每4人就有1位是慢阻肺的患者。冬天是慢阻肺患者最难熬的季节,由于气温变化大,患者容易出现急性加重症状,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来说,是双重打击,稍有不慎会危及生命。“冬季是慢阻肺的高发期,家中老人若出现呼吸困难、频繁咳嗽、咳痰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大内科主任文富强教授提醒。

伤肺、伤心还伤全身,每年96万人因它而死

慢阻肺是以咳嗽、咳痰、呼吸困难为典型症状的一类疾病。

最新的中国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中国慢阻肺患者约9900万。慢阻肺起病隐匿,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的气道慢慢变窄,呼吸气流受阻加重,不仅会累及呼吸系统 ,还会演变成肺心病,甚至累及全身系统。

虽然它的知晓率不如心血管疾病、癌症,但它的致死率很高,平均下来,中国每年约有96万人因它而死。

目前,慢阻肺已成为我国的“第四大致死病因”。

更为可怕的是,很多患者对自己病情毫不知情,入院确诊时,有一半患者已经发展为重度,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防治需要将关口前移,戒烟是关键

77岁的马爷爷跟慢阻肺共处了30多年,现在他警惕性非常高,一发现不对劲就去医院。

到了冬天,马爷爷去医院更频繁了,每个月要去3-4次。

马爷爷的患病,并不是偶然。他生性乐观,平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吸烟,“从17岁开始,我就跟哥们一起抽烟了。当时觉得很酷……”

住在呼吸科病房里的,大多数跟马爷爷年纪相当,但近几年,30、40岁的患者开始增加,他们跟马爷爷一样,都是“老烟杆”:

34岁的小张近两年一直觉得劳累,走几步路都喘,去医院检查发现,他有一个将近60岁的肺。

43岁的张先生有20多年的烟龄,每天要抽1-2包烟,患上慢阻肺后没有及时治疗,险些丢命。

医学界一致认为,吸烟是慢阻肺最主要的病因,临床上80%的慢阻肺与吸烟有关。而且吸烟量越大、吸烟时间越长,患病风险越高。吸烟会加快肺功能的下降,从而使慢阻肺的病情进一步恶化。

研究表明,戒烟是防治慢阻肺的重要举措,只要戒烟,患者病情就能有所缓解,戒烟时间越早,获益越大。如果病情轻微,部分肺功能甚至可以得到“逆转”。

除了吸烟,二手烟、空气污染、植物性烟雾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提早预防,健康呼吸

慢阻肺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但就诊率低的原因,给慢阻肺诊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因此,我们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慢阻肺的防治会大有裨益。

1.戒烟。戒烟,可以减少对肺功能的损伤,而且戒得越早越好。另外,平时也要避免在二手烟环境中暴露的风险。

2.牢记征兆。如果排除感冒的原因后,频繁出现咳嗽、气喘、咳痰等症状,很有可能是慢阻肺,要及早进行肺功能检查。

3.锻炼肺功能。一个良好的肺功能,才能让人体顺畅呼吸,因此,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锻炼,来保持良好的肺功能,如瑜伽、腹式呼吸、唱歌等。4.减少室内污染。木头、木炭燃烧会造成空气污染,其产生的烟雾中,也有会对肺细胞产生毒害的化学物质,因此要尽量避免。

5.接种疫苗。呼吸道感染(肺炎、流感)也是慢阻肺的诱发因素之一,甚至还会加重慢阻肺,因此冬天要做好保暖措施,避免感冒。如有必要,可以按需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链球菌疫苗。

6.定期检查。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如果有“长期吸烟、咳嗽咳痰、气喘”的症状,应及时做肺功能检查,以鉴别是否有慢阻肺。

上周,因为病情突然加重,马爷爷被送进了ICU。医生告诉家属,马爷爷这次的情况很不乐观,已经出现了呼吸衰竭……

马爷爷还在竭力跟病魔对抗,而我们呢?又有多少把握能健康呼吸?

参考资料:

[1]世界慢阻肺日:中国慢阻肺死亡率居全球之首,急性加重患者疾病管理成关键.潇湘晨报发布时间: 11-15

[2].阻击中老年人的沉默杀手——慢阻肺[J].健康指南:医疗保健服务,2014:7.

[3]王嘉译 .八成以上慢阻肺患者爱吸烟[J].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18

[4]赵卫.日吸10支烟5年需查慢阻肺[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17:15.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