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时候是个头啊?”面对反复的疫情,心态绷不住了怎么办?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1.47万
点赞量:2
关注

这两年来,因疫情反复,家长们不断接到学校、培训机构的各种通知,学校要求家长配合支持各项工作,课外特长班的课程一延再延,有些倒闭退款,甚至卷款逃跑,造成不小的经济损失。

每天面对大量的要求、通知,不少家长表示“快崩溃了”。除了家长,其他人群对轰炸的疫情信息也颇感疲惫,尤其是身体稍有不适时便会胡思乱想“是不是阳了”。

有朋友便曾表示,平日里生个小病从来都觉没事,疫情期间在家只要有个头疼脑热、咳嗽腹泻,便会怀疑自己是不是阳了。本来三两日就能好的病,足能拖上十天半个月才好,因此也自嘲:纯粹是吓出来的病。

确实,关注疫情的同时,心态也会随之跌宕起伏,越是担惊受怕就越会去关注疫情信息,再滋生出恐惧、害怕、焦虑、低落、自责、愤怒等情绪,如此不断反复着。

据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的一项调查显示,仅在疫情开始爆发的一个月里,因疫情求助心理支持的人就约有4000人次。求助者中:

因疫情而感到恐慌、焦虑、害怕的人数约有44%;

怀疑自己感染肺炎从而导致健康焦虑的人数占19%;

出现失眠、头痛等实际症状的人占7%;

感觉情绪低落、沮丧甚至有抑郁情况的人占7%;

感到自责、愤怒、孤独、无聊的,总共占7%;

受疫情影响出现了家庭问题和亲密关系议题的人占6%;

因疫情导致心理问题加重例如焦虑、抑郁的占4%。

两年时间过去,寻求心理支持的人越来越多,我们该应该如何调节和应对?如何才能走出烦躁或是抑郁的情绪?

首先,需要放下手机,不要时刻关注疫情的动态。可以尽量控制自己每天接收有关信息的时间,比如用碎片时间关注疫情的相关报道,30分钟就足够了。其它时间可以用在读书、学习、工作等相关事情上。

其次,要过滤掉不可靠的疫情信息,远离负能量。当下政府对疫情信息公开越来越透明化,一定要注意多搜集政府或其它官方信息,避免冲动。也要避开那些负能量满满的社交平台,尤其是一直在传播各种小道消息的社群,少听一些“我有个朋友说”“我亲戚谁谁谁说”的话。

再者,把担心转化成关心自己和家人健康的行动。行动可能包括:注意勤洗手,出门戴口罩,尽量不往人多的地方去,吃好睡好,或者其它你能想到的方法,让自己身心放松。

第四,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在临床中,心理暗示可以用来辅助治疗疾病,甚至单独用来治疗疾病。因此,需要多给自己一些健康、积极、乐观的鼓励,相信自己是健康的。

若身体上出现不适,如咳嗽、低热等,也不要恐慌,很可能只是普通的感冒,或是紧张引起的躯体化症状。最重要的是,要接纳自己的情绪,并学习去管理自己的情绪,唯有平和、理性、积极的心态,才更加有助于度过这段艰难的时期。

第五,因地制宜,加强运动锻炼。运动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压力,还可以强身健体,提高免疫力。曾有专家表示,免疫力好的人即便是感染了也可以通过自我隔离而达到痊愈。

最后,转移注意力,不要专注疫情。可以找件你自认为值得去做的事,找个你值得去牵挂的人,多看看世界,多读读书,再难过,其实也能缓过来的。

在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奋勇战疫的同时,别忽视了自己和身边人的心理健康。

无论是疫情进行的当下,还是疫情胜利结束后,亲历这段艰难时期的每一个人都可能出现心理上的应激反应,不同程度的心理变化也可能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影响着你和我的心身健康。

但请一定坚信,我们终将胜利。

也请相信,你不是这个世界上最惨的人。

现在最惨的人,在乌克兰,在欧洲,在俄罗斯,在美国,不在中国。

希望我们尽快战胜疫情,更希望我们能够尽量减少这场疫情给我们带来的心理危机!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