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不足,只能剖宫产?喝水能补充吗?产科医生:靠谱,也不靠谱!

唐太英个人号
阅读量:317
关注

经常有孕妈忧心忡忡地问:“我的羊水够不够呀?这该如何是好?”

 这些担心是有道理的。

子宫里的羊水不仅能够保护宝宝、缓冲外力作用,发作后也可以起到扩张宫颈管作用,生产时羊水还能冲刷产道,为宝宝的诞生做好准备,此外羊水还能作为检查指标,分析羊水成分可以检查出宝宝的某些疾病。

早期妊娠时羊水主要为母体血清经胎盘、胎膜进入羊膜腔的透析液,一小部分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未角化的胎儿皮肤进入羊水,但中期以后则以胎儿尿液作为羊水的主要来源。

因此,羊水渗透压逐渐降低。胎儿肺液也可以进入羊水。每天胎儿肺液以200ml/kg进入羊膜腔,胎儿呼吸运动时每天有500~800ml羊水潮流量。

羊水过少的标准是啥?

 妊娠晚期羊水量少于300ml,即羊水过少。在判断羊水过少时,首先应排除胎膜早破。

B超诊断:

临床评估羊水量主要依赖超声检查。超声检测方法有两种:最大垂直羊水池深度(DVP)、羊水指数(AFI)。孕晚期AFI≤5cm或DVP≤2cm应考虑羊水过少。

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ACOG)建议使用最大垂直羊水池评估羊水量更为准确。

 羊水指数究竟是什么?

 羊水指数可以反映羊水量的多少,是检测胎儿在子宫内发育情况的重要指标。

 以脐水平线和腹白线为标志将子宫腔分成四个象限,测量各象限最大羊水池的垂直径线,四者之和即为羊水指数。

羊水正常值:

妊娠期12周:50ml

妊娠期13~35周:300~400ml

妊娠期36~38周:1000ml左右

但由于羊水是在妈妈子宫里的,没法用量杯去测量它的量,所以往往医生会借助B超来了解羊水量的状况。

羊水过少可能预示这些情况

 (1)胎儿泌尿系畸形

 怀孕中期就发生羊水过少,常常提示胎肾缺损或发育不良、多囊肾、尿道狭窄或闭锁等。

 (2)胎盘功能不全

 怀孕晚期羊水过少常常要考虑胎盘功能不全。一些妊娠合并症,并发症如高血压、胎儿生长受限等,使血液粘稠,胎盘血流灌注不足,致胎肾血供下降,致胎尿减少。过期妊娠时胎盘功能减退,胎儿过度成熟,致胎儿肾小管抗利尿激素敏感性增强,致胎尿减少。

 (3)用药不当

 常见的药: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这两种药物,具有增强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使胎尿减少。

 (4)羊膜病变

 羊膜细胞萎缩,微绒毛肿胀,失去透析作用,致水分、溶质渗透障碍。多见于炎症、胎膜早破。

 发现羊水过少怎么办?

羊水过少,可以顺产吗?

发现羊水过少时,首先医生会排查致病原因。如果通过系统的超声排查,综合评估孕妇和胎儿的情况,排除了胎儿结构和胎盘的异常情况后,大部分羊水过少的准妈妈是可以考虑顺产的。

羊水不够,可以喝水来凑吗?

很多孕妈知道多喝水会增加羊水,那是不是羊水少,就可以多喝水来解决了呢?

其实我们真正关心的不是羊水量的多少,而是隐藏在背后的羊水过少潜在的原因。有研究发现,口服补液,可以使30%羊水过少的孕妇提升羊水指数,只是大量喝水或者输液,短时间内羊水量可能会略有增长,但时间维持得很短,之后又回到羊水少的状态

而且大量饮水和补液,对孕妈妈的心脏、肾脏等脏器都有很大的负担。因此只需要适量的饮水,其余的可以通过水果、蔬菜来补充。适当的运动锻炼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羊水量。

羊水过少是不是必须剖宫产?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在阴道试产过程中,羊水少并不直接影响生产,只是羊水少缓冲有限,宫缩时胎儿的耐受程度就低,有可能出现缺氧,所以应严密监测胎心的变化。

如果胎儿在分娩的过程中,不能够耐受强烈的宫缩的话,是需要进行剖宫产的,因此不能一概而论!

羊水过少如何处理?

(1)有胎儿畸形:

很多时候需要尽早终止妊娠。

(2)无胎儿畸形:

如果孕周较小,需积极寻找原因,加强监护,适当延长孕周。

① 加强监护

适当饮水,加强监护,有研究尝试低分子肝素等可能有用。

② 羊膜腔内灌注

适用于孕周较早的,原因不明羊水过少。可用导管或针筒将乳酸钠林格注射液或生理盐水注入羊膜囊里,增加胎儿周围羊水量,为胎儿和脐带提供额外保护。(这个操作属于有风险的操作,需要医生仔细评估)

 ③ 胎儿已足月,可在子宫外存活的,及时终止妊娠。

 合并胎盘功能不良、胎儿窘迫,或破膜时羊水过少且胎粪严重污染等,短时不能结束分娩的,应剖宫产为宜,以降低围产儿病死率。如胎儿贮备功能好,无明显宫内缺氧,人工破膜羊水清亮,可考虑阴道分娩。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医生投稿:文章来源于医生投稿,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