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就会一身病?其实,这几种可以这样预防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1106
关注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

不少老年人同时被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盯上,逐渐习惯了家里备着各类药、一买就是一大袋、每天到点吃药的日常。

不知道你是否留意过父母的身体,不妨问问他们:

是否会脚痛、发麻,足部出现红肿破皮现象并加重难愈;

会不会天气一阴冷就关节痛,爬楼梯和下蹲很费劲;

有没有腰酸背痛、颈椎痛、坐骨神经痛……

这些头疼脑热的“小事”,背后都是慢性病,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对慢性病尤其一体多病的患者来说,一定要遵医嘱合理用药。

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选择一些辅助医械,既能兼顾多种疾病治疗,又可减轻用药负担。比如:

1、糖尿病并发症危害多,辅助治疗有妙招

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 年我国老年人口(≥60 岁)达2.604亿,其中约30%的老年人是糖尿病患者。

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要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注重健康的生活方式,把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1.jpg

其实,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并发症。血糖控制不佳,会出现代谢障碍,导致糖尿病并发症。

除了规范用药,糖尿病患者还可以选择远红外贴配合辅助治疗。

远红外线光疗是一种理疗方式,能扩张血管和毛细血管,帮助改善人体微循环,促进代谢畅通。

同时,针对易并发的糖尿病足溃疡,远红外线理疗具有杀菌消炎的作用,有助于促进伤口愈合。

2、这几种骨科疾病最常见,中老年人要注意

人到中年,骨骼就会开始逐渐老化,各种骨科疾病是中老年人的易患病。

骨科疾病不仅常见,而且对身体伤害较大,会损伤到周围的组织和神经,还可能影响到患者的正常活动功能,所以中老年人一定要学会防范几种常见的骨科疾病,比如风湿、关节炎、颈椎病、骨质增生、肩周炎等。

2.jpg

而如果你去过医院做康复理疗,相信对这台仪器并不陌生。

TDP特定电磁波治疗仪,俗称“神灯”,是国家二类医疗器械,其核心原理为不同波长的电磁波产生的治疗与保健功效,常用于骨科疾病的辅助治疗,在医院使用非常广泛。

电磁波治疗仪操作简单,只需注意避免皮肤温度过高、照晒时间过长等,而且治疗仪占地不大,即便外出携带也很便捷。

因此,它也常常被用于家庭保健理疗,能促进加快病变部位血液循环,调动人体自身免疫功能,从而帮助消除病痛。

3、人人难逃的颈椎困扰,一个方法可预防

现代社会,几乎人人都有颈椎问题。长期低头玩手机、看电脑、伏案工作,颈椎每天都承受着巨大压力。

以低头 45 度玩手机为例,在该角度下颈椎承受的压力瞬间可达到 44 斤。

时间长了,容易出现颈椎劳损僵硬、头晕眼花、恶心反胃、失眠心慌、胸闷气短、呼吸不畅等症状。

3.jpg

中老年人常见的中风、脑血栓、脑梗塞等突发性疾病,大多数也都与颈椎压迫脑部血管神经有关。

为了防患于未然,除改善不良的坐姿外,我们还可以善用科技手段,及时缓解颈椎压。平时只要多牵引多舒压,是可以减轻和预防颈椎病的。

今天推荐一个临床治疗颈椎病的有效方法——颈椎牵引器(又称颈枕)。

颈椎牵引治疗,能帮助畅通椎动脉、放松肌肉、滑利关节,改善颈部疾患,防止颈椎病的产生,对于中老年及长期从事伏案工作者,都是颈部保健的良方之一。

建议在医生或治疗师的指导下,制订个性化的牵引“处方”,练习熟练后,再购买合适的牵引器回家自行牵引。

4、坐姿不对=腰椎负荷400斤,怎么解决?

都知道久坐伤腰,现在腰痛发病率常见到犹如“感冒”,我国腰椎病患者已经突破2亿人。

别以为腰酸背痛只是中老年专属的老年病,近年来已普遍年轻化,尤其多见于久坐的上班族,主要是不正确的坐姿所致。

人民日报就报道过,“坐姿不对会让腰椎负荷400斤”,在这样的重压之下,真的什么腰都受不起。

4.jpg

而且腰痛只是初期表现,长期如此还会牵连全身,危及全身脊柱与器官,难怪世卫组织把“久坐”列为十大致病元凶!

因此,久坐人群平常要多起身活动活动,实在没办法,也要尽量保持正确的坐姿,以减轻腰部的负荷。

然而,坚持正确的坐姿可不容易,当投入到工作、学习中,常常就不由自主地弓背、弯腰了。

其实,专业“撑腰”有个好方法——腰椎固定器。

这是一种专业医用的护腰带,能起到固定支撑腰椎的作用,适用于久坐、久站工作者(如办公白领、司机、教师、警察等),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人士、年老体虚者腰背部的日常保护和支撑。

再次提醒,选择产品一定要认准正规平台和械注准的备案号。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