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命长短,与血压相关!各年龄段血压对照表来了 | 全国高血压日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919
关注

每年的10月8日是全国高血压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生活,理想血压”。

高血压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由于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直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察觉。

然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高血压报告》显示,收缩压过高每年可导致全球超过1000万人死亡。

那么,得了高血压,会影响寿命吗?

01
血压竟会影响寿命?

在中国,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正是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值得警惕的是,这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大多数与高血压息息相关。

长期处于高血压的状态下,会增加心血管系统负担,损伤血管壁,增加罹患心脏病、中风和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可以说,血压的高低与寿命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关系。维持正常的血压,对于健康与长寿是有益的。

在未用降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高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低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

不过,血压的参考值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加,血压也会有所增加。以下是各年龄段正常血压的参考对照表:

以上数值仅为一般参考值,具体的血压目标应根据个体情况和医生的指导进行调整。

02
降血压的5大误区

误区一:血压高,没有不舒服就不用管?

高血压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但长期持续高血压会给心血管系统带来危害,甚至导致脑卒中、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等健康问题。

即使没有感觉到不舒服,也应该采取措施降低血压,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误区二:终身吃药伤身体?

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那些无法通过非药物干预方法有效控制血压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

合理使用降压药物是安全的,目前的降压药物副作用较小,不会对身体造成明显损害。而且高血压不进行治疗,其后果比药物导致的副作用更危险!

误区三:只能靠吃药降血压?

控制高血压的措施不仅包括药物治疗,还包括非药物干预,如健康饮食、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采用综合性治疗方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误区四:血压降得越快越好?

降压治疗时应该遵循平稳、缓慢的原则,不能追求过快的降压速度。

如果血压降得过快,可能会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的缺血,影响身体正常的生理活动,还可能导致低血压等不良反应。

误区五:血压降下来,就可以停药了?

即使血压下降到正常范围,也不能立即停止用药。一旦停药,血压就有可能再度升高,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

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并定期监测血压,以保持血压的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03
预防高血压,每天做到这5点

有数据显示,在过去30年中,全球30-79岁高血压成年患者的人数从6.5亿人增加到12.8亿人。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因素会对血管的弹性和通畅性产生影响,例如高钠低钾饮食、超重和肥胖等。

想要预防高血压,建议平时做到以下这5点:

1. 限制钠盐摄入

长期限制盐的摄入可以减缓血压随年龄增长而上升的速度。建议用低钠盐替代常规食盐,我国居民平均食盐摄入量超过9g/日,其实每人摄入量应该不超过5g/日。

2. 控制体重

超重和肥胖会导致血压升高,尤其是腹部肥胖与高血压之间存在更紧密的关联。建议超重和肥胖者减轻体重,男性腰围控制在90cm以下,女性腰围控制在80cm以下。

3. 适量运动

建议根据个人条件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或骑自行车,并进行适量的肌肉力量练习和柔韧性训练。

4. 戒烟戒酒

吸烟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建议戒烟,包括传统烟和电子烟。过量饮酒会导致血压升高,不饮酒对健康最有益。

5. 心态积极乐观

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或抑郁状态会增加高血压的发病风险。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负面情绪,必要时接受心理干预。

参考资料:

[1].赵冬.中国成人高血压流行病学现状[J].中国心血管杂志,2020,25(6):513-515.

[2].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8年修订版[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9,19(01):1-44.

[3]. WHO. Global report on hypertension: The race against a silent killer.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

9240081062

[4]. Worldwide trends in hypertension prevalence and progress in treatment and control from 1990 to 2019: a pooled analysis of 1,201 population-representative studies with 104 million participants,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21)01330-1/fulltext,doi:10.1016/ S0140-6736(21)00790-X

[5]. 马丽媛,王增武,樊静,等.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要点解读[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6(32): 3975-3994.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一般性的健康信息,其中专业治疗知识仅供专业人士参考,不得作为医疗或诊断的依据,无法替代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我们努力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但本文中的信息可能不全面,也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个体的特定健康状况。读者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时,应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对于依据本文内容采取的任何行动,本文作者、出版方或任何相关第三方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身体不适或需要咨询专业医疗问题,请前往专业医疗机构或咨询专业的医疗人员。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