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呼吸疾病...为何发病率居高不下?这个潜伏凶手难逃其咎!

前不久,科学家首次在人体血液中发现了微塑料颗粒。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塑料是一种惰性物质,就算被摄入人体,也会被排泄出体外。
然而,这个发现击破了我们以往的认知。那些被我们投入自然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回报」我们。
它们遍布全球,无处不在,并且渗入到了我们的食物、空气和水中,然后穿透人体细胞膜,进入循环系统,再到达我们身体的各个组织。
在人体中弥漫的微塑料,究竟会带来怎样的长期后果,我们现在还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环境污染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危害必定是深远的。

可能已经有不少人感受到了,近年来,气候频频反常,全球气温不断升高;自然灾害频发,台风、特大暴雨的出现愈发频繁。有人说,这是「受伤」后的地球在发怒。
尽管医学和科技在飞速发展,人类的预期寿命在不断增加。然而,环境污染却成为了阻碍人类健康的绊脚石。
气候变化:儿童、孕妇、老年人疾病风险加剧
工业污染物大量排放在推进着全球变暖进程,越来越多的岛屿国家和沿海城市正面临海平面上升的威胁,冰川融化破坏了生态系统和许多动植物的栖息地,不少物种濒临灭绝。

而全球变暖带来的后果就是全球多地频现极值温度,极端高温、寒潮使得老人、儿童、孕妇等脆弱人群面临中暑、冻伤、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等风险。
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发布的一份《战胜高温:城市可持续降温手册》中指出,如果温室气体继续保持高水平排放,到本世纪末,许多城市的气温可能会升高4℃。即使在全球变暖1.5℃的情况下,23亿人也极易受到严重热浪的影响。
热浪对健康的直接影响可表现为热相关疾病,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其中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亦称中暑性高热。
此外,热浪也会使人体某些基础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慢性病加重而引发死亡,其影响更大。
大量文献表明,在热浪的影响下,老年人是风险最大的人群,具有更高的死亡率和住院率。但是不少老年人为了省电,并不愿意开空调降暑。
空气污染:这一口毒气,让人受伤太多
气候变化会加剧空气污染,空气中的过敏原变多,增加呼吸系统疾病风险。
花粉季节的延长还会影响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特应性皮炎和哮喘的严重程度。
全球范围内,来自能源发电、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家庭燃料的空气污染也都是疾病负担的重要因素,并且全球大多数人都还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地方。

研究估计2017年中国有124万人死于空气污染,包括85.1万人死于PM2.5,27.1万人死于家庭固体燃料相关的空气污染,17.8万人死于臭氧。25.8%的肺癌疾病负担与空气污染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空气污染真的不仅仅与癌症有关。除了癌症之外,4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5.6%的下呼吸道感染、26.1%的糖尿病、19.5%的缺血性心脏病、12.8%的卒中与空气污染有关。
重金属污染:杀人不见血的凶手
重金属的污染主要来源工业污染,其次是交通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工业污染大多通过废渣、废水、废气排入环境,在人和动物、植物中富集,从而对环境和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
例如,某些地区曾出现过鲜、冻水产动物(甲壳类)中镉超标,可能是其养殖过程中富集环境中的镉元素。
镉会在肾脏内蓄积,损害肾小管和肾小球,引起泌尿系统的功能变化,比如蛋白尿、氨基酸尿和糖尿;
镉还会取代骨中钙,使骨骼严重软化,引起骨痛病,比如日本著名的“痛痛病”,就是慢性镉中毒引起的,轻微的活动、咳嗽、甚至打喷嚏都可以造成骨折。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也将镉归类为人类致癌物,我国也将镉列为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重点监控指标之一。
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我们的地球,我们的健康”。
世卫组织希望人们认识到,人类与地球的健康是一场迫切的行动,不仅关乎到未来的生态环境,更关乎每个人当下的健康状况。
在疫情大流行、环境污染、各种疾病如癌症、哮喘、心脏病等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我们迫切需要为保护人类和地球健康而采取行动。
这个话题,也许看似与我们很遥远,但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衣食住行来作贡献,一起来重塑一个所有人都能获得清洁空气、水和食物的世界。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