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警惕!血脂异常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前兆,如何科学降脂?专家解析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4746
关注

专家简介:

陈纪言,广东省人民医院首席专家、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广东省冠心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美国心脏病学院会员,欧洲心脏病学院会员,亚洲心脏病学会理事会副主席,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广东省心血管代谢联盟主席。


近年来,中国人群的血脂异常患病率明显升高。

2018年全国调查结果显示,18岁以上成人血脂异常总患病率达到35.6%。换算一下的话,平均3-4个成人当中,就会有1个人血脂异常。

而与之相对的是,35岁以上成人对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16.1%、7.8%、4.0%,均处于较低水平。

血脂异常,常被称为高血脂,医学上又称“高脂血症”,是“三高”里的其中一“高”。血脂异常与心肌梗死、脑梗塞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相关,严重威胁着人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既然如此,人们对与高血脂的重视程度为什么这么低?目前临床上的血脂管理有哪些新进展?“一年两针”英克司兰的出现,会给我国血脂管理现状带来哪些改变?

对此,方舟健客采访了广东省人民医院首席专家陈纪言教授作详细解答,以下是采访内容整理。

问题1: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哪些高危因素容易导致心梗、脑梗等事件发生?如何预防病情进一步发展?

陈纪言:主要与两大因素有关——遗传和后天四大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这些因素和心肌梗死、中风的发生有非常明确的关系。

如果想要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关键在于综合、长期且有效地控制危险因素,例如戒烟的同时,要将血压、血脂和血糖有效控制在正常范围,并且持续终生。

以高脂血症为例,要通过服用降脂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按照指南的建议,将血脂水平控制得足够低。

问题2:有些患者的血脂达到“正常”水平,为什么医生还要叮嘱继续吃药?

陈纪言:血压的数值通过测量即可获得,比较容易判断;而经过多年的宣教,大家对高血糖危害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治疗高血糖时也更重视低血糖的反应,相对来说,控制要求并没有太严格。

但对于高血脂来说,需要定期验血才能诊断,不容易自我监测。除此之外,不同风险的人群,LDL-C合适水平和升高的判断标准不同于正常人群,降脂治疗方式也因人而异。

我们所说的“正常值”,并不适用于高脂血症患者,这也是即使患者血脂水平“正常”,医生也仍然建议患者吃降脂药的原因。

问题3:现阶段,临床对于血脂管理还存在哪些尚未解决的痛点?

陈纪言:目前我国的血脂管理有两大痛点。

一是降脂治疗的有效性较低。目前我们使用最多的降脂药物是他汀类,但治疗达标率仅有百分之三四十。虽然联合使用其它药物,可以使达标率有所提升,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

除此之外,他汀药物还存在“疗效6%效应”,也就是说,任何一种他汀剂量倍增时,胆固醇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进一步降低的幅度仅为6%左右。如何让更多的患者血脂水平达标,降低血管疾病长远风险,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之一。

二是药物副作用和患者依从性仍存在问题。有百分之十几的患者,由于他汀类药物有肌肉或肝脏方面的一些副作用,不仅会降低依从性,而且还会无法长期服用药物,从而使得治疗效果更加不理想。

因此我认为,我们现在非常需要一些新药的出现,来改变这些状况。

问题4:目前临床上血脂管理有哪些新进展?

陈纪言:最近这几年有了非常多的进展。比如PCSK9抑制剂英克司兰,它通过抑制PCSK9的产生,对LDL-C受体的重复利用起到很大的作用。

近期,我们医院已经开始使用英克司兰,这个药物最大的特点在于作用时间很长,一年两针可以长期、有效地控制患者LDL-C增高,而且它几乎没有肌肉、肝脏方面的副作用,可以非常精准地抑制PCSK9的产生,从而大幅度降低LDL-C,同时很好地解决了患者依从性的问题,特别是经常容易漏服药物的患者,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药物。

另外,我们以前很早就发现脂蛋白(a)对于动脉粥样硬化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但以往并没有发现有效的药物来干预,而最近在这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可以大幅度(50%-60%)降低脂蛋白(a)的产生。

目前我们也在做一些临床研究,非常期待能对患者的长远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降低,产生有益的作用。

参考资料:

[1] 王增武,刘静,李建军等.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年)[J].中国循环杂志,2023,38(03):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