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疫情影响情绪!这份防疫心理指南一定要看
进入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新冠疫情也出现多点散发的情况。疫情的反复、感染人数的增长、不确定解封时间的封控……种种突发的状况,很容易让人进入“心理应激”的状态,恐惧、焦虑、抑郁情绪等负性情绪在不断蔓延,甚至已影响到了日常睡眠、饮食。
今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显示:在新冠疫情大流行的一年后,全球的焦虑症增加了7000-9000万,抑郁症患者增加了5000-6000万,失眠障碍的患者增加1个亿以上。
后疫情时代,“心理病毒”同样需要警惕,越来越多人正遭受不同程度的精神心理问题。而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是持续抗疫的前提。
与新冠疫情暴发初期的心理危机不同,现阶段疫情持续及防控对人们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疫情的反复性、聚集性和迁延性,带来的不确定感:不确定疫情什么时候能过去,不确定自己和家人是否安全……
二是工作生活的规律和节奏被打破,失去了对外在世界的“心理掌控感”:因疫情或被突然隔离,不能按计划去工作、学习、社交娱乐;失业降薪的风险;身居斗室与家人、室友的矛盾摩擦加剧……
三是封控或隔离导致的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不能被满足,带来的情绪反应:衣食物资暂时短缺带来的恐慌、禁足失去自由带来的恐惧、隔离带来的孤独、担心核酸阳性或被确诊的病耻感……
长时间处于隔离状态时,心理发生变化是正常的,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出现了心理问题,哪些情绪是异常表现呢?
每个人都是有心理韧性的,在遇到挫折、压力、创伤性事件时,这个能量会保护我们得以维持正常生活。一般头几天情绪有波动是正常的,慢慢地,心境会越来越稳定,但如果情绪非但没稳定,异常表现还越来越强烈,这就要引起关注。
异常的表现包括:
身体反应:易疲劳
由于身心极度疲劳,休息与睡眠不足,易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例如晕眩、呼吸困难、胃痛、紧张、无法放松等;
心理反应:创伤反应和人际冲突
疑病:过分关注体温、乏力、咳嗽等类似症状,担心与外界的人或物接触后会染上疾病,反复洗手、测量体温、消毒、擦拭物品等;
恐慌:企图摆脱疫情而无能为力的情感体验,如害怕、担忧;
抑郁:突发事件通过应激机制会增加抑郁产生的风险,常表现为悲观、失望、沮丧,无意与外界沟通,情绪长时间低落,莫名想哭,无法集中注意力;
人际冲突:缺乏自制力与耐心,易愤怒,与他人交流不畅、关系紧张
当这些变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很大困扰,超出个体承受能力甚至危及生命时,一定要及时寻求帮助。
参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三安”原则》,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调节:
一是安全,包括生命安全和心理安全。
面对疫情,首先要认真做好卫生防护,戴口罩,勤洗手,健康的饮食,合理的运动,科学安排生活起居;
适度关注疫情信息,过于频繁地浏览相关信息容易引起恐慌焦虑的情绪,每天早晚上各关注一次官方发布的权威信息就好。
二是安心。
疫情防控是场持久战,我们要面对现实,接纳负面情绪,调整自身心态。可以利用这段时间,进行一些休闲娱乐活动,比如重拾自己的爱好兴趣,做做操等。
如果出现了明显的情绪波动或焦虑压力,建议学习自助的减压练习,比如呼吸调整、肌肉放松、正念和冥想等;也可以跟无法见面的家人朋友打电话聊聊天,积极表达与疏泄。
三是安眠。
要尽量保证正常的生活作息,良好的睡眠质量有助于保持健康的身体状态和良好的情绪状态。不管是不是有胃口,都要按时吃饭,进行必要的休息和放松,哪怕是很短的时间。如果出现睡眠障碍,应及时向医生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自我调适后仍没有改善,且持续两周以上,给生活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时,建议及早到医院专科就诊治疗。疫情期间若面诊存在困难,可考虑线上心理咨询服务,或拨打公益心理援助热线,寻求专业人员和机构的帮助。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疫情封控还带来了一个更致命的问题:药吃完了怎么办?
要知道,抑郁症患者必须遵医嘱每天按时服药,才能稳定控制病情,而国家规定,精神类处方药物不能一次开具超过两周的剂量。
当然,最理想的状态是能去当地的精卫中心或医院开药,但部分地区受疫情影响,患者难以自行到院配药。
如果患者面临断药,又无法去医院,也可通过互联网医院等线上诊疗渠道购买药物。需要注意的是,抗抑郁类药属于处方药,不能直接线上购买,需经过专业的医生咨询,开具处方,或出具医院处方单,才能购药。
心理疾病就好比是一场精神的感冒,“心理免疫力”低,患病的几率就高了。对待抑郁症,也应该像对待其他疾病一样,采取积极治疗的态度,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生病不是你的错,不丢脸,可以治。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一样重要!产生了抑郁、焦虑情绪,自我调适不佳时,别硬撑、别逃避,让专业医生帮你排忧解难,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马上咨询↓↓↓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