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5年生存率仅40%,这些高危人群要当心!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347
关注

你愿意为预防可能发生的疾病,而提前切除自己健康的器官吗?

非营利性国际组织“卵巢癌研究联盟(OCRA)”在今年发起了一项“防癌行动”,内容之一是,鼓励女性在进行盆腔手术时,预防性地切除双侧输卵管。该组织指出,70%的卵巢癌首发于输卵管位置,切除后可以显著降低卵巢癌风险。

不少人对此表示不解,卵巢癌病因不应该来源于卵巢么,怎么和输卵管扯上了关系?

1.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卵巢癌

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女性的卵巢功能会逐渐走向衰退,这是难以阻挡的生命规律。而这过程中卵巢发生恶性肿瘤的几率也随之增加,其中最棘手的是卵巢癌。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卵巢癌在全球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第3位,死亡率居第2位。中国每年卵巢癌新发病例5.21万人,死亡病例2.25万人。

多数卵巢癌患者发现时多为晚期,且总体疗效并不理想,据《2022中国卵巢癌诊疗现状白皮书》,日本和美国卵巢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65.3%和48.6%,中国仅有40%。

红枣般大小的卵巢可发生的恶性肿瘤林林总总四十多种,其中起源于输卵管上皮的高级别浆液性癌占据了卵巢癌绝大多数。

那么,如OCRA所提倡的,把输卵管切除是否能降低卵巢癌的发生率?

2.切掉输卵管,真的能避开卵巢癌吗?

一项来自丹麦的研究发现,切除单侧输卵管,卵巢癌风险降低10%,切除双侧输卵管卵巢癌风险降低42%。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妇产科妇科肿瘤科主任黛安·米勒称,“预防性切除输卵管或能达成双赢。既降低卵巢癌风险,又保住了卵巢,并继续产生身体所需的激素”。次年,加拿大妇科肿瘤学会发表声明,承认预防性切除输卵管的防癌潜力。

在我国,双输卵管切除术多应用于携带高危遗传基因人群的预防和普通人群行妇科良性疾病手术时。

《预防性输卵管切除术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中明确提到,对于遗传性卵巢癌高危人群,预防性输卵管-卵巢切除术可以有效降低卵巢恶性肿瘤和输卵管恶性肿瘤发生风险。对于普通人群而言,因妇科良性疾病行盆腔手术时接受双侧输卵管切除者,罹患卵巢癌的风险也显著降低。

然而,为了预防将来可能发生的疾病而去对某个健康器官实施手术,对多数普通人而言还是个比较超前的概念。这种提前干预或许是一种“未雨绸缪”的明智之举,但也可能是“杞人之忧”的过度治疗。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预防部主任、上海市抗癌协会癌症预防与筛查专委会主任委员郑莹在面对媒体采访时则表示了自己的担忧,“过度强调预防性手术可能会诱发焦虑,挤占医疗资源。考虑到手术并发症和后期影响,女性一定要和临床医生进行深入沟通”。

“预防性输卵管切除”属于降风险手术,并不能完全杜绝卵巢癌的发生,女性大众应在充分了解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做出理性抉择。

3.这些高危人群需进一步筛查!

卵巢癌之所以被称为“沉默的杀手”,是因为常规妇科体检难以发现早期病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无迹可寻。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携带BRCA1和BRCA2突变基因的女性发生卵巢癌的风险大大增加。一般女性终生(至70岁时)罹患卵巢癌的累积风险为1%~2%,携带BRCA1基因突变的女性终生患病累积风险为59%,携带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终生患病累积风险为16.5%。

好莱坞影星安吉丽娜·朱莉先后切除了健康的卵巢和乳腺,其原因就在于她检测出自己携带BRCA1和BRCA2基因,而她的母亲和家族中一些女性成员就是乳腺癌或卵巢癌患者。

因此,35岁以上的女性,尤其是有卵巢癌家族病史的女性,可以做癌基因的筛查,看看是否携带BRCA1或BRCA2基因。 

除了关注和卵巢癌及乳腺癌密切相关的基因,还应重视一些卵巢癌相关的临床症状,如腹胀、盆腔或腹部疼痛、腹围增加、易饱感、尿频或尿急,特别是这些症状为新发,或经常出现时,应及时进一步检查,这可能是卵巢癌的早期信号。

 *除标注外,文中图片源自摄图网,已获平台授权

参考文献:

1.Until There’s a Cure, Prevent Ovarian Cancer. OCRA

2.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 卵巢恶性肿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21年版)[J]. 中国癌症杂志,2021,31(6):490-500. DOI:10.19401/j.cnki.1007-3639.2021.06.07.

3.董延磊,王建东,王玉东,陆安伟,陈晓军,刘淑娟,赵卫东,胡元晶,娄阁,李斌,田小飞,张瑜,张师前.预防性输卵管切除术的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21,37(08):826-831.DOI:10.19538/j.fk2021080110.

4.吴志. 解读2022中国卵巢癌患者生存质量白皮书[J]. 家庭医学,2022(9):11.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一般性的健康信息,其中专业治疗知识仅供专业人士参考,不得作为医疗或诊断的依据,无法替代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我们努力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但本文中的信息可能不全面,也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个体的特定健康状况。读者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时,应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对于依据本文内容采取的任何行动,本文作者、出版方或任何相关第三方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身体不适或需要咨询专业医疗问题,请前往专业医疗机构或咨询专业的医疗人员。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