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不吃药也能好?这五个用药误区,小心勿入!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8877
关注

药物疗法,是目前治疗抑郁症最常用的手段之一。

但有些抑郁症患者非常抵触用药,一方面认为抑郁症只是心理问题,调整好心态就能不药而愈,另一方面,也感觉吃药会伤害大脑、降低智力,而且一旦用了就会上瘾……因此,在吃药这件事上,他们常常擅自中断,甚至完全放弃。

其实,抗抑郁药并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可怕。以下为大家列举五种常见治疗误区,供抑郁症病人及其家属掌握。

误区1:抑郁症不吃药也能好?

——NO!

很多人认为,抑郁症不过是“想不开”,因此,“多出去走走散散心”就可以恢复。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错在单纯地把抑郁症理解为一种情绪问题。

抑郁症的病因非常复杂,除了心理、社会等因素影响外,也有明确的生物学基础。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的神经递质功能会出现紊乱,这种变化会导致其控制情绪、认知、躯体功能的各个神经环路出现问题。

可见,抑郁症的治疗远没有这般简单。对于只是抑郁情绪的人群来说,自我开解、参与社交活动、心理治疗等或许都是良方。但真正的抑郁症治疗,通常需要药物的帮助。

特别是重症抑郁症患者,如果没有及时的药物治疗以快速控制症状,可能会出现自杀等极端行为。

误区2:抗抑郁药一吃就见效?

——NO!

迄今为止,尚无一种抗抑郁药具有立竿见影的药效。病人即使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地对症下药,效果至少也要2~4周后才开始慢慢显现。

许多患者不清楚这个情况,医生开了抗抑郁药后,吃了没几天,觉得没有好转就放弃用药,这是个误区。患者有必要了解这一点,尽量坚持治疗。

若经过一个半月后,抑郁症状无明显改善,可考虑增加剂量或者换药。

误区3:症状消失即停药?

——NO!

还有些患者服药一段时间后,自觉抑郁症状有了明显改善,认为工作、生活已经恢复如初,便自作主张地停药,这样做同样犯了大忌。

须知,抑郁症是一种有复发倾向的慢性疾病,症状的表面平息并不等同于治愈。所以为了巩固治疗效果,也为了预防复发,用药疗程一定要够。

一般情况下,初次发作者在病愈后至少维持用药9~12个月。如果第二次发作的话,服药就要持续3年以上。如果发作3次,几乎就要终身服药。

误区4:药物会越吃越傻?

——NO!

其实,抑郁症发病时已经带来认知功能的损害,所以患者会感觉“脑子变笨”“思维迟缓”,这并非药物导致的,药物并不会“越吃越傻”。相反,很多临床研究显示,抗抑郁药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服用后可使病人大脑更加灵活。

当然,抗抑郁药物存在不良反应是事实。比如,在用药初期,部分患者容易出现口干、便秘、头昏脑胀等副作用,一般在服药2周或一个月后可以适应和减轻。如果难以克服或者不能忍受,可以更换药物。抗抑郁药物有几十种,医生会为病人选择最合适的。

总的来说,目前常用的一线抗抑郁药不良反应还是相对少的,安全性较高。若因为担心副作用而拒绝用药,致使病情恶化,实在得不偿失。

误区5:长期用药会上瘾?

——NO!

很多患者之所以认为抗抑郁药会成瘾,往往是因为服药时间太长了。

但鉴于抑郁症本身就是一种慢性、且容易复发的疾病,长时间服药是不可避免的。抗抑郁药并不存在成瘾性,也不会导致依赖。

此外,部分抗抑郁药在持续应用一段时间后,若突然停药,可能在停药1~3天内出现程度不等的撤药反应,如失眠、心慌、胸闷、烦躁等。

但一般地说,只要在症状完全消失后坚持4~9个月的巩固治疗,此后,再在医生的指导下缓慢、逐步地减量,完全能避免“停药反应”。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