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加重的4个症状,千万警惕!想过得好活得长,5项指标要达标!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962
关注

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我国糖尿病患者达1.41亿人。平均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1名糖尿病人。

糖尿病人群队伍的日渐壮大,或许与现代人生活习惯太差有关,比如活动太少、吃得太多(尤其是加工糖、脂肪摄入过多),以及抽烟、喝酒和熬夜等。

不夸张地说,不改变生活方式的话,每个人都可能得糖尿病。

01.糖尿病加重的4个症状

1.皮肤瘙痒

高血糖会导致皮肤干燥、瘙痒(尤其是女性外阴瘙痒),这是因为高血糖会损害血管和神经,在皮肤上引起感觉异常。

2.看东西模糊、视力下降

糖尿病会影响眼部的毛细血管,引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导致视力模糊、视力下降,甚至会增加失明的风险。

3.手脚麻木、阵痛发抖

糖尿病神经病变可能导致手脚麻木、阵痛、发抖等感觉异常。这是由于高血糖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所致。

4.反复感染、长期不愈

高血糖会削弱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使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感染病菌。

常见的感染包括尿路感染、皮肤感染和口腔感染等,并且这些感染往往难以治愈,治疗效果差。

如果出现以上这几个症状,说明糖尿病可能加重了,请及时就医检查。

02.想过得好活得长,5项指标要达标

想要过得好、活得长,除了控制糖尿病症状外,需要让这五项指标达标:

1.体重达标

肥胖不仅可能加重胰岛素抵抗、糖代谢异常,还可能增加心脏病、脑卒中的风险。所以保持适当的体重,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非常重要。

体重达标:BMI在18.5-24.0之间为理想。注: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

2.血糖达标

血糖控制得好,低血糖和急性糖尿病并发症才不会找上门来。

良好的血糖控制需要关注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以及避免血糖的大幅度波动。

所以,在治疗糖尿病时,要养成及时、规律检测和记录血糖的习惯。

血糖达标:餐后2小时的血糖控制在8mmol/L,老年糖尿病患者可放宽标准,即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6.5%。

3.血压达标

高血压与糖尿病有密切关联,它们会共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定期监测血压,生活中减少盐的摄入和规范的药物治疗,有助于保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

血压达标:60岁以下糖尿病患者血压不超过130/80mmHg;60岁以上患者不超过140/90mmHg。

4.血脂达标

糖尿病患者往往伴随着异常的血脂水平,这也正是发生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因此,糖尿病患者积极预防和调整血脂,有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血脂达标:总胆固醇小于4.5mmol/L,甘油三酯小于1.5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小于2.5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大于1.1mmol/L。

5.血黏度达标

血黏度指的是血液的流动性,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高血黏度的情况,容易引发血液阻滞、血管损伤、供血不足、局部缺氧,带来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

保持足够的水分摄入、适当的运动,并且彻底戒烟,有助于改善血液流动性。

除了调整生活方式,药物也是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的重要手段。

临床上,糖尿病常用的药物包括二甲双胍、吡格列酮和我国自主研发的多格列艾汀。多格列艾汀是一种葡萄糖激酶激活剂,可以从源头控制血糖,有助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稳定。

研究发现,对于病程较短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多格列艾汀片(点击蓝字可跳转至搜药小程序)治疗后,血糖达标且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者,更易实现长时间的缓解。

总之,糖尿病患者及家属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加重症状。只有通过积极的治疗和管理,才能延缓病程进展,提高生活质量。

编辑|哆啦

图源|摄图网

参考资料:

[1][1]Qian J,Xiao Q,Walkup M P,et al.Association of Timing of Moderate-to-Vigorous Physical Activity With Changes in Glycemic Control Over 4 Years in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From the Look AHEAD Trial[J].Diabetes Care,2023:dc222413.

[2][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95.

[3]向红丁.图解糖尿病三五防糖法[M].第一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4]Zhu,D,et al.Dorzagliatin in drug-naïve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a 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 phase 3 trial.Nat Med(2022).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