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癌一旦发现多是中晚期!得了“癌中之王”还能活多久?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1357
点赞量:1
关注


说起胰腺,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能分泌胰液和胰岛素,帮助消化和调节血糖。胰腺也是个擅长“隐忍”的器官,胰腺癌是恶性肿瘤中最凶险、难治愈的“癌中之王”,一旦发现往往已是中晚期!

近年来,名人患胰腺癌去世的报道屡见不鲜,如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香港艺人胖姐沈殿霞、相声大师师胜杰等均死于胰腺癌。如何避免命悬“胰腺”?这份健康指南一定要收下!

为何被称为“癌中之王”?

胰腺深藏在人体左上腹的最深处,毗邻肝、胆、肠、胃等多个脏器,其后方是错综复杂的血管和神经组织,所以,胰腺疾病尤其是胰腺癌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一系列病症,肿瘤侵犯周围神经还会造成疼痛。

胰腺癌是一种消化系统的恶性肿瘤。在恶性肿瘤中,胰腺癌的发病率并不高,但死亡率却排在所有恶性肿瘤的首位,几乎与发病率相当,5年生存率仅10%,有“癌中之王”之称。

一方面,由于胰腺的位置很特殊,起病较为隐匿,引起的疼痛没有特异性,可表现为胀疼、钝痛、烧灼痛等,易被误诊为胃病,难以早期发现;另一方面,胰腺癌的自然病程短、疾病进展快,治疗效果也不尽人意,手术切除率低,术后易复发转移,因此预后较差,生存期短


有这五类特征的易患胰腺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胰腺癌的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虽治疗棘手,但我们可从发病因素入手,及早预防。

1. 年龄:胰腺癌发病与年龄密切相关,多发于中老年人,大于40岁且有上腹部非特异性症状者为高危人群。

2. 遗传:若一级亲属有胰腺癌病史,或存在胰腺癌易感基因的,患胰腺癌的几率较一般人更高,建议到医院做早期筛查,并定期筛查。

(截图自《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2)》)

3. 吸烟:吸烟是目前公认与胰腺癌发病有确定作用的危险因素。香烟中的尼古丁会影响胰腺的分泌,可导致胰管上皮癌变。有资料显示,吸烟者的患病几率是非吸烟者的2~2.5倍。

4. 疾病:糖尿病、慢性胰腺炎等。突发糖尿病患者应作胰腺癌筛查已成为共识,今年9月《柳叶刀》刊发的一项超40万中国患者研究显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空腹血糖(FBG)≥10·0 mmol/L与胰腺癌风险增加相关。胰腺炎也是胰腺癌的危险因素,已有证据表明反复发作的慢性胰腺炎可能是一种癌前病变,可增加发病风险。

(截图自《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

5. 其他:与胰腺癌发病具有相关性的危险因素还有酗酒、肥胖、高脂饮食等。饮酒会直接损伤胰腺组织,长期酗酒会引发胰腺炎,炎症反复刺激会大大增高癌变率;超重、肥胖是胰腺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胰腺癌大半是吃出来的,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和美国癌症研究所联合出版的《食物、 营养与癌症预防》一书总结了饮食与胰腺癌关系的研究结果. 认为高脂饮食可增加致病的危险性,多摄入蔬果可预防33%-50%的胰腺癌发病率。


警惕报警信号,早期筛查为上策


胰腺癌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多表现为上腹部的不适、胃胀,同时伴有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若出现了持续的胃部不适,且吃药不能缓解,应警惕胰腺问题。当胰腺癌诱发胰腺炎,会出现刀割一样的剧烈疼痛。

由于胰腺癌发病隐匿、病程短,等到出现严重疼痛等明显症状再去就诊时,往往已是中晚期了。因此,做好预防和早期筛查至关重要。

虽然胰腺癌的确切病因还不清楚,但其发病与生活方式关系密切,预防胰腺癌应做到以下几点:戒烟限酒,忌暴饮暴食,减少高脂食物摄入,多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和良好情绪,避免接触萘胺和苯胺等有害化学物质。

《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指出,胰腺癌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对于合并遗传易感基因的病人,应定期进行胰腺癌筛查。目前最主要的筛查手段为抽血化验肿瘤标志物或腹部B超、胰腺CT。

对于45岁以上、尤其是高危人群,可做腹部超声检查加抽血化验肿瘤标记物(CA19-9),若发现肿瘤标记物升高或B超异常,需进一步做核磁共振或CT检查。若有家族胰腺癌病史,建议将筛查年龄提前10岁;若短期内快速消瘦且年龄较大,在排除其他疾病后,要提高警惕排查胰腺癌。

通过这些检查,一般都能早期筛查出异常,早期胰腺癌的预后还是比较好的,生存率远高于中晚期。只要提高警惕,留意身体发出的“报警信号”,早诊早治,就能掌握“胰腺生机”。


参考资料:

[1] 中国胰腺癌诊治指南(2022)

[2]Association between age at diabetes onset or diabetes duration and subsequent risk of pancreatic cancer: Results from a longitudinal cohort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study . 

DOI:https://doi.org/10.1016/j.lanwpc.2022.100596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