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肝:肝衰竭患者的救命神器,其实我们并不了解它
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肝脏功能障碍,可引起胆红素升高、凝血障碍、黄疸等症状,病死率高达60%-80%。
据了解,临床上暂时没有针对肝衰竭的特效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肝移植,但费用高昂、肝源短缺,很多患者只能在等待中死亡。
人工肝的出现,有望为肝衰竭患者提供最新的治疗方案。
30岁重症肝炎患者获得重生
小厉今年刚满30岁,平时没别的爱好,就是喜欢喝酒,尤其是白酒,长年累月下来,小厉的肝脏早已不堪重负。
最近,小厉的身体状态很差,总是腹胀,医生看他眼白发黄,建议查下肝功能。
结果让人大吃一惊:小厉属于酒精性肝硬化晚期。
得知病情后,小厉生无可恋,觉得反正活不长久了,干脆就破罐破摔,对于医生的治疗,也总是不配合。
随着病情的发展,小厉开始出现并发症,身体症状也渐渐加重。
难道眼看着这个30岁的年轻人去死吗?当然不!
很快,医生就想到了一个解决方案——人工肝。
一开始小厉是拒绝的,但他经不住母亲和医生的劝告,决定做一次尝试。
没想到治疗后,奇迹发生了——小厉的胆红素从180umol/L降至40umol/L,症状减轻了,整个人也精神了许多。
看到自己的变化,小厉瞬间有了活下来的信心。
经过连续治疗,小厉的各项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很快,他就达到了出院指征。
这次的就医体验给了小厉一记重拳,他幡然醒悟:"我再也不喝酒了!"
“人工肝给了我重生的机会,我必要过好这一生。”
人工肝:抗击疫情的“利器”
我国人工肝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到1986年,李兰娟院士开始进行人工肝研究。
我国肝病患者基数大,一旦发展到肝衰竭,会危及患者性命。
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指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暂时及部分替代肝脏功能,从而清除体内有毒物质,代偿肝脏生理功能,使肝细胞得以再生直至自体肝脏恢复。
如果有了人工肝,可以借助体外系统修复肝损伤,使肝细胞再生,从而避免肝移植。另一方面,还能弥补我国肝源不足的困境,为肝移植患者争取宝贵的等肝时间。
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李兰娟院已经成功研制出智能化的“李氏人工肝治疗仪”,实现了人工肝设备功能部件和控制算法的国产化。
在之前,人工肝是肝病医院对抗肝衰竭的有力武器,但对很多人来说相当陌生。
随着疫情的发生,人工肝才真正被大家了解、熟知,也让我们看到了医学技术的重要性。
2020年初,李兰娟是第一批赶赴武汉的医务人员,当时跟她一起到达武汉的,还有团队研发的李氏人工肝。
新冠肺炎是一种累及全身多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对人的身体、器官都有很大的伤害,不少患者就是因为严重感染导致肝脏衰竭。
而人工肝技术给这类患者带来了生机。
“对于肺部感染扩大的患者,血液里的细胞因子会增高,使用人工肝技术,可以显著地降低血液细胞的因子,患者的缺氧症状可得到明显改善。”2020年初,李兰娟接受央视专访时提到。
李氏人工肝是通过技术手段使血浆置换,再配合持续透析、滤过、吸附等一系列技术,为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清除炎性因子,阻断了细胞因子风暴。
李兰娟院士透露,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ICU病房中接受李氏人工肝血液净化治疗的早中期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存活率为100%。
在这场全民抗疫的战争中,人工肝技术功不可没。
如今,李氏人工肝系统已在全国300多家医疗单位应用,累计治疗肝衰竭10余万余例次。
生物型人工肝,是患者的希望?
按性质和组成,人工肝主要分成生物型人工肝和非生物型人工肝。
目前临床上的非生物型人工肝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人工肝为代表的系统,一类则是以国内发明的李氏人工肝为代表的系统。
两类人工肝的治疗原理基本一致,都是通过过滤、吸附、血浆置换肝衰竭患者血液中的毒素,以此缓解患者病情。
非生物型人工肝虽然具备肝脏的基本功能,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一些精密的功能(生物合成功能),就无法满足。
另外,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使用时需要耗费大量血浆,再加上操作繁琐,很难大规模用于临床。
目前来看,生物型人工肝或许是肝衰竭患者的新希望。
生物型人工肝的基本原理:是用正常的人肝细胞,借助生物反应器,使受损肝脏再生修复。
由于人肝细胞来自人的细胞,因此可避免免疫排斥反应,人体接受度更高。
但要应用到临床,需要同时解决肝细胞源和生物反应器的问题。
据悉,李兰娟团队已在生物型人工肝技术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相信不久以后,这项新技术就能跟大家见面。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