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心血管病,关键要把胆固醇“管”起来
综合2002年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2010年中国慢性肾病工作组调查和《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调查(2015年)》来看,中国成人群体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18.6%,34.0%和40.4%,血脂异常的患病率呈现大幅上升趋势。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提出:心血管病是可防可控的,关键环节是早防早控。在心血管病的多种危险因素中,“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影响尤为重大,但目前来看,血脂异常防治工作却明显滞后于高血压和高血糖。
血脂异常防治不到位,心血管病发病风险难降
血脂是血浆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TG)和类脂的总称。而血脂异常通常是指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TG)升高,说得更泛一些,是指包括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以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在内的各种血脂异常。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就是俗称的“坏”胆固醇。“坏”胆固醇越多,对心血管的伤害越大。LDL水平过高,血管壁容易沉积过多的沉淀物,逐渐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脱落则形成血栓;血栓就像一枚不定时炸弹埋在血管里,随时可能堵塞血管,引发严重心血管疾病。
血脂异常是明确的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呼吁所有人,尤其是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应该重视高血脂症的防治,努力降低心血管病发病风险。中国多个前瞻性列队研究,包括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中国多省市心血管病队列研究均已证实,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增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均可增加心血管病发病危险。
根据2009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进行的一项模型预测研究,结果显示,2016年至2030年,开展调脂治疗可避免970万例急性心肌梗死事件和780万例脑卒中事件的发生,避免340万心血管病死亡。
由此可见,积极开展调脂治疗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有重大的意义。
血脂检查至关重要,人人都应引起重视
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为:①已确诊患有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者;②有高血压、糖尿病者;③肥胖、吸烟者;④有冠心病或动脉粥样硬化病家族史者;⑤有家族型高脂血症者;⑥有皮肤黄色瘤者。
重点对象属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应每3~6个月测定一次血脂。
当然,即便没有被列为检查的重点对象,不代表可以对血脂异常的防治掉以轻心。随着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血脂异常不仅发生率大幅上升,而且还有年轻化的趋向。吸烟、饮酒、饮食不善、锻炼不足等危险因素正把年轻人赶往心血管病的危险道路。
血脂检查,不仅要求重点对象要做,也建议普通人群去做。
为了及时发现和检出血脂异常,20岁以上的成年人最好做到至少每5年测量一次空腹血脂;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则应每年都进行血脂检查。
防治血脂异常,需药物治疗与基础措施“双管齐下”
1、调脂药物治疗
目前可供选用的调脂药物主要有5类:①他汀类(如阿托伐他汀钙);②贝特类;③烟酸类;④树脂类;⑤胆固醇吸收抑制剂。其中,他汀类药物使用最为广泛。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中“医院患者调查”部分的资料显示,中国血脂异常患者血脂管理和胆固醇达标情况调查研究中,2011年对中国84家医院12040例血脂异常患者的调查显示,39%患者接受降脂治疗,其中94.5%使用他汀类药物;“血脂异常国际研究-中国”(DYSIS-China)的一项纳入2012年中国122家医院25316例患者调查的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的治疗率为88.9%。
另外,在2013版成人降胆固醇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风险指南当中,强调了他汀类药物在ASCVD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对降低ASCVD风险起重要作用。
2、基础措施
血脂异常的基础措施包括饮食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
饮食和生活方式与血脂异常有密切关系,因此无论是否进行药物调脂治疗,对于患者来说,坚持控制饮食和改善生活方式始终非常重要。
基础措施可包括以下这些内容:
①降低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
②选择可减少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食物(例如植物固醇、可溶性纤维);
③保持合适体重,避免肥胖;
④增加体育锻炼;
⑤戒烟、限盐。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