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把一半肝给了我!”器官捐献:另一种生命的延续
“感谢我的老婆,是她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浙江的李先生含着泪说。
李先生的家庭原本很幸福,父母康健,有一对可爱的儿女,她和妻子都有稳定的工作,生活还算富足。
一张诊断书,把原本幸福的家庭撕得稀碎。
就在三个月前,李先生突然出现全身皮肤、巩膜黄染,还一直腹泻、食欲不振,去医院一查被确诊为肝衰竭。
肝衰竭:无声的杀手
近年来,肝衰竭的案例屡见不鲜,有10岁的孩子,18岁的花季少女,还有跟李先生一样的中年人。
肝衰竭是死亡率很高的危重症疾病,若不能及时换肝,会危及患者生命。
它的发生原因有5个,包括对乙酰氨基酚毒性、缺血、药物性肝损伤、乙肝病毒和自身免疫性肝炎等。由于缺乏典型症状,如何更好地预警肝衰竭,是临床医生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
肝移植:他们化身“等肝人”
入院后,李先生当即就被送入ICU病房。
“整个人是游离的,不能思考、说不出话来,感觉快死了一样。”
经过专家会诊,医生给出了最终的治疗方案:要想拯救病人生命,只能进行肝移植。
合适的肝脏、高昂的移植费用,成了刘女士面临的最大难题。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就在不断探索肝移植。
通过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吸收、发展,国内的肝移植技术已经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
“肝移植手术成功率已经达到98%-100%,患者1年的存活率超过90%。”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科朱晓峰教授说到。
肝移植手术已经非常成熟,然而,还有一个问题急需解决:供肝短缺。
器官捐献是供体肝的唯一来源,即便在公民捐献日益普遍的当下,供体器官仍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每完成一例移植手术,器官移植的等候名单就新增两人,有超过40%的肝脏需要等待一年以上。”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主任王海波说。
等待的日子是最难熬的,看着身体每况愈下的丈夫,刘女士心如刀割。
活体移植:她把肝给了我
经过多方打听,刘女士了解到,活体肝移植或许也可以挽救丈夫的性命。
活体肝移植,指的是从健康成年人身上切取部分肝脏移植给患者。
目前国内活体肝移植尚处于起步阶段。
相较于全肝移植,活体肝移植的要求更高,既要评估供肝者的身体状况,又要保证受体有足够的肝脏来维持代谢。
最难的是管道重建,需要将供体肝上的动脉、静脉和肝管与受体对应的血管吻合。
对医生来说极具挑战。但现实的情况是:活体肝移植能解决供肝的问题,同时也能为这个家庭节省一笔供肝费用。
医生对刘女士的身体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她的肝脏跟李先生的匹配度很高。
经过综合评估,最终确定了活体肝移植的方案。
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重生
一个星期后,夫妻俩被一同送入手术室。
经过多次评估讨论后,医生决定切割掉刘女士的半个肝脏替换李先生坏掉的肝。
只要是手术,都有风险,更何况是对技术要求极高的活体移植。
在手术前,医生跟刘女士详细说明了风险:可能移植不成功,肝就白割了;术后发生感染……
每听到一个风险,刘女士的期待就少一分,她心里很忐忑,但还是毅然签下了捐献同意书。
“没了他,这个家也没了。”
经历了漫长的12个小时,手术顺利结束。
三天后,李先生度过危险期,从ICU转入普通病房。
对于肝移植患者来说,手术成功并不代表病好了。
术后出现并发症引发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所以患者术后要长时间服用免疫抑制剂,定期复查。
同时,还要戒除不良生活方式,适当锻炼、控制体重,做到这些,才能有助于提高术后存活率。
生命来之不易,珍惜无可厚非。
但生命终将结束,有没有可能以另一种方式“活”在世上?
器官捐献,是让生命延续的最好方式。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