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抑郁症患者近1亿!四大征兆识别早期抑郁症,自测你中了几条?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1498
点赞量:1
关注

据最新调查数据,全球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中国抑郁障碍人数逾9500万,且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

疫情三年后,全球精神障碍疾病负担更加沉重,《世界精神卫生报告》显示:新增7000万抑郁症患者、9000万焦虑症患者,数亿人出现失眠障碍,而这种影响将持续至少20年。

抑郁症是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与公共卫生问题,而且离你我并不遥远。

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天让我们通过一组数据,来正确认识抑郁症,关照自己的心理健康。


《柳叶刀·精神病学》发布的中国精神卫生调查发现,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据此估算,超过9500万中国人曾患抑郁症。

但在这么多的抑郁症患者中,接受卫生服务机构治疗的人仅9.5%,连一成都占不到。这说明,抑郁障碍的严重性,恐怕处于被社会普遍低估的状态。


在中国,女性的抑郁障碍患病率远高于男性,约为男性的2倍。受月经、妊娠等生理激素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女性的患病风险更高,63%的女性曾罹患产后抑郁。

此外,中国成人抑郁障碍患者的特点还包括:家庭主妇、退休、失业者的患病率高于就业者,分居、丧偶或离婚者高于已婚或同居者。


未经治疗的抑郁症,会增加一个人的自杀风险。

《世界精神病学协会抑郁症重大报告》指出,抑郁症是自杀死亡者中最常见的精神疾病,其自杀死亡的风险是标准化死亡率的20倍。

抑郁症与多种慢性疾病有关,同时也会导致这些疾病的患病率增加。根据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无论在全球还是在中国,抑郁障碍在精神障碍中的疾病负担均占首位。


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但易复发,需坚持规范服药。72%的抑郁症患者在一生中至少有一次复发。

根据《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既往3次发作、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今后的复发风险几乎是100%。

服药依从性差是抑郁症复发的危险因素。抑郁症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不能自己随意增减药物或停药;病情稳定好转后,应继续坚持治疗,以降低复发风险。


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正面临严峻挑战。

2021年中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流行率为17.5%。《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成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全国宣传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对青少年患者而言,父母是其就医前的关键一环。应重视儿童青少年早期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察觉孩子的异动,并给予有效的关注和引导。


如何自我判断是否得了抑郁症?

在互联网上,“人均抑郁”的表达并不少见,但抑郁情绪并不等同于抑郁症。我们既不能随便说自己得了抑郁症,在真的患病时,也不能回避忽视它。

日常生活中,可借助四大典型征兆来识别抑郁症的早期信号:

1.总是高兴不起来

如果你或身边的亲友出现了一段时间总也高兴不起来的感觉,这种忧伤不只是表现在表情上,也可能表现在动作和姿态上。

2.失去兴趣

可能会表现出对于社会交往的厌倦、冷淡,对周围的事物都开始失去了兴趣。

3.认知功能损害

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创造性下降。

4.长期失眠

同时伴有无明确原因的长期失眠、食欲减退、体重下降,身体总是觉得很疲倦。

当偶尔出现这些症状,是不需要过于担心的,多半是抑郁情绪。

但如果以上症状很严重,而且持续存在两周以上,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这个时候一定要提高警惕,可拨打心理援助热线或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


20道题,快速自测抑郁指数

在临床上,抑郁症有严格的诊断标准,并配合一些专业量表进行评估。

常用的有抑郁自评量表(SDS),这是国际通用的抑郁症测评量表,一共20道题,可以快速测出自己的抑郁指数。

注:抑郁自评量表适用于评价近期的状态,请处于安静的环境,根据真实感受,选择符合自己的选项并计分。

(制图:方舟健客科普)

选项说明:最近2周内,出现这种情况的次数——偶有(出现0-1次)、少有(出现2-4次)、常有(出现5-8次)、持续(出现9次以上)。


心理疾病就好比是一场精神的感冒,对待抑郁症也应该像其他疾病一样,采取积极治疗的态度,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生病不是你的错,不丢脸,可以治。

产生了抑郁、焦虑情绪,自我调适不佳时,别硬撑、别逃避,让专业医生帮你排忧解难。


参考资料:

[1] 抑郁症研究所:《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抑郁研究所.2022-08-10

[2]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China: a cross-section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The Lancet, Vol. 6. DOI:https://doi.org/10.1016/S2215-0366(18)30511-X

[3] Time for united action on depression: a Lancet–World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Commission. The Lancet, Vol. 399. 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1)02141-3

[4] 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M]. 2版.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 2015:45-98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一般性的健康信息,其中专业治疗知识仅供专业人士参考,不得作为医疗或诊断的依据,无法替代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我们努力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但本文中的信息可能不全面,也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个体的特定健康状况。读者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时,应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对于依据本文内容采取的任何行动,本文作者、出版方或任何相关第三方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身体不适或需要咨询专业医疗问题,请前往专业医疗机构或咨询专业的医疗人员。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