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患者出现情绪低落、失眠?别忘了关注药物不良反应
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是世界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目前AIDS仍不可治愈,但值得庆幸的是,通过长期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可有效延缓病情的进展,延长HIV感染者的生存期。
不可否认,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的出现,是AIDS治疗史上的里程碑。但是每一枚硬币都有正反两面,抗反转录病毒药物(ART)在带来显著疗效、抑制HIV病毒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反应。
01
多数ART毒副作用明显,CNS影响尤其需要关注
ART相关的不良反应呈全身广泛分布,包括胃肠道、神经系统、心血管、肾脏等,是影响HIV感染者生活质量和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因素。针对我国AIDS高发地区的调查研究显示:高达66.95%HIV感染者停服和漏服药物的主要原因是不良反应。
而在ART的多种毒副作用中,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如抑郁、眩晕、睡眠障碍等尤其需要关注。来自西班牙的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分析了ART治疗相关不耐受的原因,结果显示ART相关CNS副反应是患者不耐受的主因,发生率可高达62.3%。
CNS症状的发生不仅可显著影响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同时可增加病毒学失败的风险,意大利一项回顾性观察性研究,评估了HIV感染者中影响不完全病毒学应答(IVR)的因素。结果显示,伴CNS症状的患者出现IVR的风险是不伴CNS症状患者的3.06倍。
此外,需引起重视的是,ART相关严重神经精神病症甚至可引发HIV感染者自杀意念,甚至导致死亡的结局。
02
整合酶抑制剂时代,CNS不良反应也不能掉以轻心
对于ART药物的中枢神经系统毒副反应,我们普遍比较关注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依非韦伦(EFV),2015年由于其较高的CNS不良反应和潜在的自杀倾向,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DHHS指南将EFV由一线“推荐方案”降级为“备选方案”,EFV退出HIV一线治疗的历史舞台。
目前全球抗病毒治疗已进入整合酶抑制剂时代,作为低毒高效治疗方案,整合酶抑制剂已成为国际艾滋病治疗指南中的首选推荐[7]。但值得关注的是,仍有部分整合酶抑制剂存在CNS安全性问题。
2018年中国整合酶抑制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指出,部分研究提示,DTG导致的失眠和头痛较艾维雷韦(EVG)、拉替拉韦(RAL)相对多见。
2020版欧洲艾滋病临床协会(EACS)指南中,DTG的神经不良反应发生率被认为>10%,而其他整合酶抑制剂的神经毒副作用被认为不常见也不严重。
此外,一项针对随机对照研究的荟萃分析,对比了DTG和其他ARTs药物的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显示,与其他ARTs相比,DTG治疗组的1-4级失眠不良反应显著更高(6.1%vs.4.5%,P=0.02);同时自杀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也在数值上高于其他ARTs(0.7%vs.0.4%)。
03
全球至简单一片剂方案,安全性良好,实力守护感染者
比克恩丙诺片(B/F/TAF)是全新一代三合一抗艾滋病复方单片制剂,也是目前含有整合酶抑制剂的最小三联制剂,被2019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DHHS)指南[10]、2020国际抗病毒学会(IAS指南)和2020欧洲临床艾滋病学会(EACS)指南[8]一致推荐为HIV感染者初治首选方案。
汇总分析B/F/TAF的4项关键性研究数据,结果显示,大多数B/F/TAF相关的不良事件仅为1级或2级,仅有1.1%(13/1206)的HIV感染者因不良事件中止用药,无HIV感染者因肾脏、骨骼或肝脏等不良事件停药。
除了以上不良事件报告外,有研究者对1489和1844研究中的患者报告结局(PRO)结果进行了分析。PRO是以患者体验为中心的评估,由患者直接报告,不受第三方如医师、研究人员的意见影响,反映患者的用药体验、健康水平、功能状况和生活质量。
数据显示,与使用DTG/ABC/3TC的感染者相比,使用B/F/TAF的初治和经治感染者精神类不良症状(如抑郁/悲伤、焦虑/紧张、睡眠障碍)和胃肠类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的发生率中均显著更低。由此提示B/F/TAF组的感染者治疗体验相对更优。
小结
对于现如今的HIV感染者而言,如何活下来已不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如何活得更好,因此在为HIV感染者选择治疗方案时,需要尤其关注抗病毒药物的治疗不良反应。
比克恩丙诺片是全球至简的单一片剂方案,可快速、强效抑制病毒,同时耐药屏障较高,临床研究中长期治疗的耐药发生率为0;而在安全性方面,其同样表现优秀,因不良事件停药的感染者比例极低,且患者报告的CNS不良症状发生率显著低于DTG方案组,为HIV感染者带来了更优的治疗体验。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