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医院刘灏医生:里面是军装,外面是白大褂, 心里始终装着患者|中国医师节
今天是8月19日,第五个中国医师节。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是为医者坚守的誓言,也是他们奋战临床一线的医路缩影。
在专属于医生的节日,方舟健客推出《感恩“医”路有你,方舟守护健康——致敬中国医生》特别策划,与名医面对面,倾听他们讲述医路经历与感悟,诠释医者的初心与担当。
人体的血管就像“蛛网”,密密麻麻地遍布全身。大部分血管无法直接通过肉眼观察,需要借助医学影像设备。不过,使用这些设备时,会产生大量的X射线。为降低这些射线“侵袭”人体造成的损害,血管外科医生进入手术室前,都需要穿上30斤重的防护铅衣。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刘灏,便是其中一名“铅衣战士”。
刘灏于1992年从第四军医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毕业,进入南方医科大学(原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工作(下文简称“南方医院”),随后由于医院改制,他由一名军医变为普通医生。脱下军装,铅衣便成了刘灏的新“铠甲”。
出生在哈尔滨的刘灏,在填报高考志愿之前,对未来想要从事的工作没有明确的想法。恰逢第四军医大学的招生老师到他所在的高中进行宣讲,并播放了军医宣传片。
军医们阳刚的形象,在医院教学和查房、奔赴前线救死扶伤等临床工作的画面,在18岁的刘灏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里面是军装,外面是白大褂。当时就觉得,这是一个很令人向往的职业,于是毫不犹豫地报了这所学校。”
与一般的医学院不同,在军医大学不仅需要承担比较繁重的医学知识学习任务,还得接受一些部队的训练。“会更军事化,也会更辛苦。”刘灏补充道,不过毕竟是年轻人,干劲足、适应力强,他顺利地完成了本硕博连读。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医院基本上没有独立的血管外科,大多数手术都由普通外科的医生来完成,刘灏也是如此。
后来,南方医院成立了血管外科,把它从普外科剥离出来。刘灏随后参与了许多具有挑战性的手术,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快速成长与提升。
一点点学习,一步步向前,刘灏逐渐独当一面,成为科室主任。
“铅衣的重量长时间压在身上,对医生的颈肩和腰椎都是很大的挑战。”为了维持体力,刘灏会在业余时间坚持锻炼,包括跑步、踢球、爬山、打篮球等,“身体好了,才有足够的精力和体力来应对临床上的挑战。”
有一次,一位在国外务工的40多岁患者突然剧烈胸痛,经诊断是主动脉夹层。因当地无法治疗,只好辗转回国。隔离期间,患者的病情在不断恶化。
“救人重要。”刘灏当机立断,和手术团队一起奔赴患者所在医院。在无菌手术衣、铅衣和隔离服的三重防护下,手术进行了3个多小时。顺利完成后,整个背部已全然湿透的刘灏发现自己的鞋子里都是水。
“习惯了。”他笑道。
“诊断明确,医德高尚!认真、细心、负责!”,这是在健客医生APP上,患者对刘灏的评价。
“我外公糖尿病足,伴有心衰、肾衰、重度感染等复杂病情,在多家医院都不想接收的情况下,是刘灏医生给了我们希望。”回想起一年半前,小吴依旧感慨万分。
小吴的外公就诊当天,刘灏当即安排他住院。快速且准确地判断病情后,刘灏表示暂时无需血管介入治疗。这不仅为家属节省了一笔医药费,而且为小吴外公进一步保留了残余肾功能,减少了不必要的损害。
入院后,看着患者的病情起伏不定,一度可能出现呼吸心脏骤停的情况,刘灏请来院里多个相关科室的专家一起商量制定治疗方案。经过多学科的5天共同努力,小吴外公的病情得到改善,为后续手术治疗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手术前,了解到小吴一家人的不安,刘灏不时走到老人的病床旁,安抚他的情绪,也会不厌其烦地告诉其家人,“手术前的工作已经做好充分准备,不用太担心”。很快,老人的病情稳定下来,家属悬着的心也终于落地。
小吴至今很感激,刘灏医生对待患者就像对待亲人一样的态度,如阳光般驱散了一家人内心的阴霾。
“良好的规划很关键,包括手术中遇到一些挑战或困难的时候,有没有备选方案,或是其它改进的方案,都要考虑到位。”刘灏认为,日常与其他科室医生,与患者在术前进行充分的交流,这样才能在手术中比较游刃有余,保证手术顺利执行。
在刘灏看来,正如每一片叶子都有自己的脉络,每一位患者的病情也有所不同,因此手术前一定要制定非常详尽的、符合患者本身情况的手术计划。
“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仅是在专业上要不断地追求、学习,还要对患者有同理心和耐心。”刘灏介绍说,他也接受过阑尾切除手术,所以能够切身体会到患者的不安,也十分理解他们在手术前希望得到专业指导的心情。
故此,刘灏会经常延长自己的门诊时间,为的就是多花一点时间在患者身上,清晰且通俗地跟他们解释相关疾病的知识,给他们做心理疏导,并提出一些有建设性或指导性的意见,帮助他们建立对抗疾病的信心。
近年来,血管外科已成为技术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
原本落后于国外的血管外科,随着专业水平、影像学技术和材料的进步,诊疗技术突飞猛进,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尽管如此,国内数千家三甲医院中,拥有独立血管外科的却不到1/4。不少患者在骨科、康复科兜兜转转,好不容易找到血管外科时,病情已经进入晚期。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血管疾病越来越常见。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我国的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基数超过4500万。另外,我国下肢静脉疾病患者基数将近1亿。
患者人群日渐庞大,病情日益复杂且严重,手术风险持续增加,血管外科医生们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刘灏指出,血管外科手术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很多血管疾病可能伴随终身,需要长期随访。如何将前沿技术和专业知识深入到临床,覆盖更多基层医院,让上亿患者得到标准化的治疗,是整个学科面临的一大挑战。
“血管外科的规范化治疗,至关重要。”他坦言,现在国内血管外科大多是参考国外的指南,翻译过来之后再结合中国人的情况进行临床应用。但事实上,中国人和外国人在体质、基因等细节上,有很大差别。
刘灏介绍说,除了完成日常的医疗工作,他们还有一项更加重要的工作,那就是在应用国外指南的过程中,保留临床数据,并与全国血管外科相关科室、分会或中心的数据联合起来,建立中国人的数据库,逐步制订并完善相应的规范和推荐,形成国人自有的特定诊疗指南,最终服务更多患者。
“医学的发展,不只是一个人的能力体现,更需要医患、团队、行业共同努力。”刘灏希望血管外科的队伍越来越强大,有更多的年轻医生加入,带着他们的热情去做更多的研究,共同促进血管外科的进步。
后记
“您后悔当医生吗?”
面对这个提问,刘灏没有丝毫迟疑:“从未后悔过。”尽管一路走来满是压力和挑战,但也有成功克服后的喜悦。“能帮助到别人,对我来说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访谈结束后,刘灏将我们送到电梯口。目送我们离开后,他转身回办公室钻研患者资料去了。
“医生是终身学习的职业”,刘灏的这句话一直在我耳边回响。我想,看来今天消化楼5层血管办公室的灯,又要继续亮到深夜了。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