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了乙肝,究竟还能活多久?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2992
点赞量:1
关注

如果告诉你,乙肝死亡率是10-15%,你一定会觉得,这个死亡率并不算高。但是如果告诉你,每天有上千人死于乙肝相关的疾病,你一定会觉得,乙肝是一个很可怕的疾病。

乙肝的患病人数很多,据统计,全球有2.57亿慢性乙肝患者,我国约2800万[1]。2020年全球有83万人死于肝癌,我国的这一数据是39.1万人。而我国有80%的肝癌是由乙肝发展而成的,也就是说,有约31万乙肝患者,最终因为肝癌走向了死亡!

这是一个赤裸裸的数据,明明白白告诉你,乙肝,是会致死的!

数据很残酷,但是还有更残酷的是,上述数据只是乙肝发展为肝癌之后的死亡人数,而现实是,有一部分乙肝患者,死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等。

所以,虽然乙肝的死亡率并不算高,但是死于乙肝的人并不少。

01
乙肝患者死亡的原因有哪些?

可能很多人觉得,乙肝患者死亡的原因,一定是肝癌占绝大部分。如果你这么想,那又错了!

人体在感染了乙肝病毒之后,只有10-15%的人群会成为慢乙肝患者,而这些人群中,少数发展为慢性活动性肝炎,一部分演变为肝硬化,极少数成为肝癌患者。

不少文献数据显示,乙肝患者死亡的因素包括肝肾综合征、肝昏迷、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多脏器衰竭、继发感染等,这些是造成死亡的因素,而这些死亡的患者,包括重症肝炎、肝炎后再生障碍性贫血、肝硬化、肝癌[2-4]

但是这也说明了一点,患上乙肝,如果疾病不进展不恶化,最终死亡的风险并不高。

02
患上乙肝,究竟还能活多久?

肝脏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器官,其实轻微的肝功能异常,并不能摧毁它。乙肝作为一个慢性疾病,其实患病之后,能存活的时间要取决于疾病的进展。

一般情况下,只要积极抗病毒治疗,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之后,是不会对生命造成威胁的。

目前经过良好的治疗和控制病情之后,乙肝的5年存活率约为60%-70%左右。但是如果乙肝患者不重视治疗,不定期复查,最终可能引发各种并发症,或者使疾病进展到更严重的地步。一旦到了失代偿期肝硬化之后,5年的生存率只有35%。

所以,乙肝患者究竟能活多久,其实是取决于你有没有重视这个疾病。

健康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如果肝炎不发作,寿命和常人无异。如果肝炎反复发作,并且出现肝硬化,甚至肝癌,那么寿命要缩短15-20年。

03
如何延长乙肝患者的生存率

● 延缓疾病进展,积极抗病毒

乙肝患者,医生会结合病情的进展程度,家族史,年龄等因素,判断患者是否需要抗病毒治疗。

对于需要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一定要积极治疗,并且每半年复查一次,有的轻度患者,在达到指征之后,甚至有望停药。

如果疾病已经进展到了肝硬化阶段,还需要进行抗纤维化治疗,甚至是进行肝脏移植手术。这类患者一般需要终身服药。

如果病情已经进展到了肝癌早期,积极的治疗仍然有90%的5年生存率,到了肝癌中期,5年生存率为30%,到了肝癌晚期,一般只能存活3年。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调整饮食结构,均衡摄入各类营养,也要减少高脂肪和高糖的食物摄入,以免给肝脏造成负担。此外,还需要戒烟戒酒,调整心态,注意作息。虽然这些都是老生常谈,但是这对于延缓疾病进展也是有积极的影响的。

总结:

不管是全球还是我国,乙肝的患病率都非常高,虽然死亡率并不高,但是想要延长乙肝患者的生存率,积极治疗是必须的。

参考资料:

[1] 刘芷希,汪业胜,王伟炳. 中国1990-2017年乙型肝炎疫情的变化趋势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1,42(04):613-619.DOI:10.3760/cma.j.cn112338-20201026-01281

[2] 高评.54例病毒性乙型肝炎死亡原因分析[J].兰州医学院学报,1992(01):61-62.DOI:10.13885/j.issn.1000-2812.1992.01.026.

[3] 伍春瑢,陆定波.61例慢性乙型肝炎死亡病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5(S1):18-19.

[4] 张国丽,苏慧勇,周俊.52例乙肝死亡原因分析[J].云南医药,2003(01):43-44.

[5] 全国多中心前瞻性HCC极早期预警筛查项目(PreCar)专家组. 中国HCC早筛策略专家共识[J]. 肝脏, 2021, 26(8):7.

[6] 赫捷,陈万青,沈洪兵,李霓,曲春枫,石菊芳,孙凤,姜晶,曹广文,庄贵华,彭绩.中国人群肝癌筛查指南(2022,北京)[J].中国肿瘤,2022,31(08):587-631.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