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V感染者需要多久随诊一次?主要检查哪些项目?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854
点赞量:1
关注

艾滋病毒(HIV)感染者待病情稳定后,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随诊。定期的随诊除了可以评估治疗效果,监测药物副作用外,同时也是医生决定是否调整用药方案的重要依据,从而确保患者无药物耐受或其他问题出现。

那么,在随诊的时候通常需要检测哪些项目呢?

1.CD4细胞计数

CD4细胞又称CD4+T淋巴细胞,是一种负责启动免疫系统,帮助人体抵御各种细菌、病毒入侵的白细胞。

医生通常会通过体内的CD4细胞数量判断HIV感染者的免疫水平。正常参考范围在500-1600cells/ul之间,数值越低,意味着感染者抵抗力越差。

当CD4低于200cells/ul时,说明感染者此时的免疫系统极其薄弱,极有可能出现带状疱疹、口腔霉菌感染、肺结核、肺孢子菌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等各种机会性感染,生命健康受到进一步威胁。

开始抗病毒治疗前,医生会进行一次CD4细胞计数基线检测,方便日后观察免疫系统恢复情况。在开启治疗后,HIV感染者要定期检测CD4细胞计数,如果出现数值下降,或长期不上升的情况,就要引起重视了。

像是治疗前CD4过低、服药依存性差、出现耐药、合并其他疾病、吸烟饮酒等因素都会影响CD4细胞计数的恢复。

2.CD4百分比

CD4百分比指CD4细胞在淋巴细胞中的占比,这是评估HIV在体内进展更为客观的指标,在检测报告中通常显示为T辅助淋巴细胞(CD3+CD4+)、CD3+CD4+%等。

正常值在32~50%之间,如果低于15%,患各种机会性感染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有的艾友或许会疑惑,CD4细胞计数不是能直接反映免疫系统恢复情况吗,为什么还要多一项CD4百分比?

尽管CD4细胞计数可以直接反映免疫系统强弱,但是CD4细胞百分比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免疫系统。

很多时候CD4细胞计数看似增加,但是在整体淋巴细胞中的占比下降了,那么实际上感染者的免疫功能相比之前是有所降低的。

3.病毒载量检测

病毒载量检测是判断治疗效果的金标准。HIV感染者在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病毒载量水平会不断下降。一般来说,经规范、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在3-6个月左右就能达到病载检测不到的水平(低于200拷贝/ml),也就是常说的“病载为0”,根据“U=U”(检测不到=无法传播)原则,病载为0的HIV感染者可认为不具备传染性。

在抗病毒治疗期间,国家会提供每年一次的免费病载检测,不过建议HIV感染者可每3-6个月进行一次病载检测,实时掌握治疗效果。

4.HIV基因型耐药检测

HIV耐药性问题一直是艾滋病抗病毒治疗面临的重要挑战。一旦感染HIV,病毒就会不断地在人体内进行复制,而新复制出的病毒会产生基因变异。变异株甚至可以使感染者在治疗过程中,所服用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对病毒失去抑制作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耐药”。

感染者在抗病毒治疗前进行耐药检测,可帮助患者制定精准的抗病毒治疗方案,保证抗病毒治疗的效果。对治疗失败的病人进行耐药检测,医生可以通过检测结果分析失败原因,并及时调整抗病毒治疗方案。

《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版)》认为耐药基因型检测尤其适用于以下艾滋病毒感染者:


1.启动抗病毒治疗前进行耐药检测;

2.治疗后病毒载量下降不理想或病毒学失败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时;

3.对于抗病毒治疗失败者,耐药检测应在未停用抗病毒药物时进行,如已停药,则需在停药后4周内进行耐药检测;

4.孕妇,尤其是病毒载量结果高于检测下限。



最后

为了推动艾滋病防治事业的发展,国家实施免费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政策,为所有感染者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和随访,越来越多HIV感染者通过定期复查体检,展开规范、有效地疾病管理,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寿命也得到了延长。

然而,仍有部分感染者忽视随诊,等到免疫系统严重受损,进入到艾滋病发病期后才想起到院治疗。此时患者的生命已如风中残烛,岌岌可危。

因此,定期随诊真的很重要,尤其是使用自费药物的HIV感染者,更应该积极、主动地就医检查。

*除标注外,文中图片源自摄图网,已获平台授权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丙型肝炎学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协和医学杂志,2022,13(02):203-226.

--------------------------------

为了更好地诊治HIV感染者,提高治疗依从性,方舟健客联合吉利德科学推出“‘吉智方舟’必妥关爱计划”,我们将为参与关爱计划的伙伴提供智能药盒服务包。如果您对活动感兴趣,请扫码填写联系方式,后续您将提前收到活动上线等相关通知;我们会为您严格保密联系方式 。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一般性的健康信息,其中专业治疗知识仅供专业人士参考,不得作为医疗或诊断的依据,无法替代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我们努力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但本文中的信息可能不全面,也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个体的特定健康状况。读者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时,应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对于依据本文内容采取的任何行动,本文作者、出版方或任何相关第三方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身体不适或需要咨询专业医疗问题,请前往专业医疗机构或咨询专业的医疗人员。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