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也要防“抑”!疫情反复,别让焦虑抑郁吞噬你的健康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2738
关注

曾在某网络看过关于这样的话题:“疫情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有人回答:

我失去了最爱的人,快抑郁了;

青春才几年,疫情却占了三年;

三年了,所有人的计划又变成了“等疫情结束”。

疫情三年,反反复复的清零和爆发,除了肉体上的健康受到威胁外,不少民众的心理也在潜移默化间已经发生了变化。

有些人对疫情持续时间长而表现出的愈发不在乎,只要有疫情的消息,便会出现心理耗竭、疲劳、麻木等;

而有些人,只要出现确诊的消息,就会变得紧张、焦虑、抑郁、恐惧、愤怒,开始出现疯狂囤粮、四处散播疫情信息等过激行为。

由此可见,在疫情防控中,人们在与病毒作斗争的同时,也在与不良心理情绪作斗争。对此,我们就来聊聊,常态化疫情之下,该如何应对“心灵疫区”的自我救赎吧。

世卫组织:COVID-19促使全球焦虑和抑郁患病率增加25%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2022年3月2日发布的科学简报中指出,在新冠肺炎(COVID-19)大流行的第一年,全球焦虑和抑郁患病率大幅增加了25%。对于学生、卫生工作者、失业者、与所爱的人分离者等各行各业的人来说,COVID-19大流行已成为压力、焦虑和抑郁的根源1

值得注意的是,该简报还着重指出了年轻人和妇女是受影响最大的群体,尤其是20~24岁的年轻人。为什么年轻人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

有些人因为反复经历多次封控,对工作收入有比较大的影响,甚至有些人将失业了,赚不到钱,都归咎于疫情,这种焦虑都源于经济因素的考量;有些人因为各地散发的疫情,导致原有的计划反复被中断,有的甚至要改变,这种焦虑来源于自身规划的改变

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居家网课成为了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少学生缺乏自控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效率降低,导致成绩下滑,进而诱发和父母之间的亲子冲突,出现厌学、焦虑、抑郁等情绪困扰。

可见,年轻人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更多的是,疫情对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的不便,从而引起的情绪压力有关。很多时候,由于人们没有正视和表达心里的负面情绪,无法得到有效的化解,最终陷入了抑郁的旋涡中。

摄图网_401787695_wx_抑郁失眠的男子站在窗前(企业商用).jpg

疫情之下,负面情绪不容忽视

一听到“负面”这个词,我们可能会觉得这种情绪特“坏”。从心理学上来讲,“负面”情绪包括但不限于焦虑、抑郁、紧张、愤怒、沮丧、悲伤、痛苦等。

比如焦虑,其实是一种对未来或可能面临的风险,产生的过分担心和害怕的情绪状态。适当的焦虑对人体没有危害,但它可以作为一种机体的“警示信号”。

当出现长时间持续的负面情绪,可能导致生活规律的紊乱,比如食欲减退或猛增、体重出现明显的波动、连续几天失眠或睡眠过多等,还可能造成机体免疫力的下降。研究发现,长期处于慢性惶恐不安的应激情绪下,容易引发高血压、心脏病、抑郁症等疾病2

现阶段,对于新冠变异毒株不断的出现,人们对生命安全的忧虑、生活改变的恐慌、经济收入的压力感依然存在。若压抑的情绪不得以重视和化解,不仅身心健康受到影响,还可能动摇这部分人群的抗疫信心、影响抗疫成效。

摄图网_306497656_患有抑郁症的妇女与绝望棕榈女孩结脸绝望的女孩试图解决复杂问题(企业商用).jpg

坚固心理防线,做自己的英雄

面对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出现不良心理情绪并非无计可施,既然情绪上深受影响,那么就动用理性的力量来自救。在这里列举几点,帮助大家坚固心理防线:

1. 正确认识新冠肺炎:首先是从官方媒体获取疫情动态,不信谣、不传谣,适度关注疫情信息,正确认识疫情现状,避免徒增焦虑、自寻烦恼。同时,需要坚定抗疫胜利的信心,主动学习防疫知识,积极投身防疫行动。

2. 积极调节不良情绪:面对疫情的不确定性,出现一些焦虑抑郁的情绪反应是很正常的,千万不要受负面情绪的持续影响,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积极调整,比如:维持规律的生活起居、健康规律的饮食、坚持睡眠规律、加强和朋友家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与归属感等。

3. 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出现了焦虑、恐惧、抑郁、无助等负性的情绪状态,并且持续时间超过两周以上,不要以为只是在“闹情绪”,要积极寻求专业帮助,包括线上心理咨询和线下医院就诊,不要回避,积极面对,及早诊治,治疗效果会更好,更有利于康复。

相信经此一疫,我们可以在疫情的风浪中沉淀下来,锻炼心性,磨砺心智。

待阴霾散去,我们再相约。


参考资料:

[1]https://www.who.int/zh/news/item/02-03-2022-covid-19-pandemic-triggers-25-increase-in-prevalence-of-anxiety-and-depression-worldwide

[2]刘梅颜.心理应激与心血管疾病的再认识[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22,50(04):379-381+376.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