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高发癌症,得了直肠癌还能活多久?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105
关注

2023年4月2日,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世界级音乐大师坂本龙一因患直肠癌去世,享年71岁。2021年年初,坂本龙一曾发文称自己确诊直肠癌,并接受了手术治疗。两度患癌、与癌症抗争多年的他,终究不敌病魔,奏响了生命的终曲。

在纪念大师的同时,这一悲伤的消息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直肠癌到底是种什么病?该如何预防和早期发现?

1.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呈年轻化趋势

结直肠癌(包括直肠癌和结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正逐年升高。据世卫组织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发布的2020年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结直肠癌在全球新发病例排名第三、死亡病例排名第二。

2022年2月,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最新一期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已成为我国新发病例数第二高(40.8万例)的癌种,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直肠是临近消化道末端的一段肠管,直肠粘膜上皮组织发生癌变即称为直肠癌。

目前,直肠癌的病因尚未明确。已有的研究表明:过多摄入动物脂肪和动物蛋白、缺乏新鲜蔬果及膳食纤维、肥胖、烟酒、炎性肠病、缺乏运动等,都是直肠癌的高危因素。

直肠癌又被叫做“富贵病”,在过去发病率并不高。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食物更加精细,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的过多摄入,以及油炸、腌制食品、加工肉类的增加,都会增加罹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2.误把便血当痔疮,一发现就是晚期

作为仅次于肺癌的第二大高发癌症,直肠癌具有较强的隐匿性,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误诊为痔疮、消化不良、胃肠炎等,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是中晚期。因此,要高度重视直肠癌的“报警信号”。

直肠癌的典型症状为便血和排便习惯改变等。很多人容易把便血以为是痔疮,但两者还是有区别的。

● 痔疮多为粪便表面带血,便后滴血,且鲜血只在粪便表面,与粪便不相混;

● 直肠癌多为粪便内混杂有血液,且含有黏液,血液颜色较深,多为暗红色或果酱色。

此外,直肠癌患者还会有排便习惯和粪便形状的改变,如排便次数增多、腹泻与便秘交替进行、大便变细变扁等。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直肠癌患者可出现腹胀、腹痛、腹部肿块、突然消瘦、贫血等症状。

如果出现了上述“预警”,一定要及早到医院进行筛查。当前我国的肠癌早筛意识不够,等出现症状时再去检查,很可能为时已晚。

3.一根手指,能摸出80%的直肠癌

结直肠癌的筛查方法有四种:一指三检查。

被喻为“一指神功”的直肠指检,是性价比最高的检查。无需任何设备辅助,专业的医生仅凭一根手指,就能判断患者的肛肠健康情况,可发现80%的直肠癌。

健康的直肠表面柔软而光滑,而病变的直肠会出现充血、僵硬和肿块,指检时能摸到高低不平的硬块,抽出手指能看到黏液和暗红色血液。

不过,直肠指检对直肠以外的大肠无能为力。更加有效的“金标准”是肠镜筛查,而且肠镜能实现取检及内镜下切除,既能筛查、预防,又能治疗。

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有无症状都要做一次肠镜筛查;若检查无异常,可每隔十年定期检查。

对于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如有胃肠道肿瘤家族史的,应每隔3-5年做一次肠镜检查;有长期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的,需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复查;大肠息肉病患者,也需要定期复查肠镜。

此外,还有粪便检测和血液检测这种无创检查。粪便潜血试验方便我们监测大便是否有出血。可每年或每2年试验一次,若连续出现阳性结果,再进行肠镜检查。

4.得了直肠癌,还能活多久?

从直肠黏膜增生到癌变,是一个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也就是说,重视早期筛查,早诊早治,就可能预防直肠癌的发生。若是能早期发现,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可达90%以上,基本不会影响寿命。

对于中期直肠癌来说,进行化疗、放疗、手术等综合治疗后,大多数患者是可以治愈的。II期患者5年生存率可达80%,Ⅲ期患者治愈率为60%。术后2年内随访未发现复发的话,5年后生存率会明显提高。

如果是晚期患者,约有10%可存活超过5年。若存在远处转移的情况,对转移病灶进行根治性手术后,预后会大大提高。

总的来说,如今直肠癌的综合治疗效果较好,但仍不可掉以轻心。预防癌前病变和癌症的关键,还是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定期体检筛查。

*除标注外,文中图片源自摄图网,已获平台授权

参考资料:

[1] 国家卫生健康委. 中国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20年版)[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0,40(6):600-630.
[2] Latest global cancer data: Cancer burden rises to 19.3 million new cases and 10.0 million cancer deaths in 2020. Retrieved Dec 16, 2020.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一般性的健康信息,其中专业治疗知识仅供专业人士参考,不得作为医疗或诊断的依据,无法替代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我们努力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但本文中的信息可能不全面,也可能不适用于所有个体的特定健康状况。读者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时,应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对于依据本文内容采取的任何行动,本文作者、出版方或任何相关第三方不承担任何责任。若身体不适或需要咨询专业医疗问题,请前往专业医疗机构或咨询专业的医疗人员。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