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月经不调、脱发、肥胖,这些困扰我多年的问题,竟是多囊在作怪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3369
关注

在我的印象里,从月经初潮开始,我的大姨妈就没有准时造访过。尤其是在上高中那段时间,最长的一次有长达半年时间没来大姨妈。

我和我妈都觉得可能是高中学业压力太大了,没有在意。我自己也因为免去了每月一次的“麻烦”,反而乐得其所。

除了不规律的月经,我还出现了多毛、痤疮的症状,体型也偏胖,尽管尝试过减肥,但是很难减下去,也就放弃了。

那时的我,天真的以为这一切可能只是青春期在作祟,亦或是自己的体质就是如此。

和闺蜜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她告诉我,很多女人结婚生过孩子以后,月经就会变得规律了。听了这些话,我更坚定地认为,自己身体上出现的种种症状,都是年轻惹的祸。

直到28岁那年,已经结婚的我和老公备孕了一年,都没有成功怀上孕,直到在医院做完检查,我才第一次知道“多囊”这种病。

医生告诉我,这个病很难治愈,几乎是伴随一生的,未来患糖尿病、子宫内膜癌等疾病的风险也会升高。

我当时真的是被吓住了,好像自己得了绝症一般。后来,我经常去逛论坛、贴吧,发现身边和我一样患有“多囊”的女生真的不少。对这个病了解多了,也发现“多囊”其实并没有想象中可怕,只是需要我们用一生去坚持调理和治疗。

但更想告诉大家的是,女孩子们当出现月经不调等症状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千万不要像我一样不当回事!及早治疗控制,咱们也能健康过一生~

                             ——一位患多囊20年的女性自述

01

困扰我多年的月经不调,竟然是多囊?


摄图网_401800160_banner_多囊卵巢综合征医疗插画(企业商用).jpg

月经不调、脱发、肥胖、毛发重.....很多女性都曾被类似的问题困扰过。

这些问题看似都是一些小毛病,无关紧要,往往也容易被人们忽视。

然而,就在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症状背后,却可能潜藏着一种育龄期女性十分常见的内分泌疾病——多囊卵巢综合症。

多囊卵巢综合征 ,简称多囊,是一种以雄激素过高、稀发排卵或无排卵、卵巢多囊样变为特征的病变,至于病因至今尚不清楚,多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多囊卵巢综合征常见的症状

1、月经失调

2、不孕

3、痤疮

4、多毛

5、肥胖

6、黑棘皮病症

上面所说的症状都是有严格标准的,有的女孩子只是脸上长了几颗青春痘或是天生毛发比较旺盛,不代表就是多囊。

严格来说,判断是否为多囊卵巢综合征有三个标准。

1、月经稀发或闭经(首要标准)

2、高雄激素血症

3、超声检查诊断多囊卵巢(2、3满足其一即可确诊)

其中,月经稀发是指月经周期35天~6个月,而闭经是指月经来潮后停止超过3个周期或6个月及以上。

02
多囊会对女性造成什么危害?

摄图网_400150410_banner_怀孕的母亲(企业商用).jpg

多囊虽然不是危及生命的绝症,但它对于女性的危害是终身的。

其中,不孕是多囊给女性带来的最主要危害之一。由于多囊患者的核心表现就是排卵障碍导致的月经周期紊乱。不能正常排卵,因此难以怀孕,很多女性也是因为长期不孕才查出的多囊。

除了不孕以外,多囊还会导致代谢异常,可能产生糖尿病、脂肪肝、高血压等诸多并发症。到了绝经期,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几率还会增加。这和多囊女性患者长期激素失调有关,由于稀发排卵,子宫内膜长期受单一雌激素的刺激而无孕激素拮抗,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会大大提高。

03
多囊女性,最重要的是改变生活方式

摄图网_500661093_banner_夕阳下的女性背影(企业商用) (2).jpg

多囊是一个需要终身管理的疾病。虽然它无法治愈,但是可以控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

1、适当运动:

规律的运动有助于控制体重,降低肥胖并发症。

2、均衡饮食:

提倡低盐、低糖、低脂饮食;多吃含有高纤维、优质蛋白的食物。

3、规律作息:

养成良好作息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尤其对于多囊女性来说,调整好内分泌状态至关重要。

4、放松心态:

注意调节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的心情。

虽说多囊是一个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但它就如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控制好了一样可以健康生活。

很多女性仅仅是通过生活方式的调节改善,最终成功怀孕生子。

总之,多囊卵巢综合征并不可怕,科学乐观对待,加强自我管理,即使不能和它彻底说拜拜,也可以过好自己的生活。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