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孩子患上“心灵感冒”!守护孩子心理健康,家长需要做好四件事

健客医生官方号
阅读量:4982
关注

近段时间,人教版数学教材的插图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教材中的人物插图十分怪异,都是张着嘴巴吐出舌头、目光斜视、眼距过宽,更令人吃惊的是,居然还有一些“少儿不宜”的画面。

孩子的世界如同一张白纸,你给他什么样的生活和教育,他们就会变成什么样子。

孩童时期好奇心爆棚,在他们日日翻阅的教材中出现这么多不适画面,难保不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影响。

尤其是那些有明显的男性生殖器轮廓、拉扯女孩子衣物的画面,可能使孩子受到严重的误导,甚至成为孩子心理障碍的源头。

3000万孩子患上“心灵感冒”

孩子总是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平时很少说话,注意力也难以集中;

在学校毫无规矩,一闲下来就抠墙壁,还总是故意推搡同学;

对自己缺乏信心,感觉自己在各方面都不如人,低人一等;

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经常打人骂人;

……

这些现象非常普遍,在家长看来,它只是孩子太过于顽皮,事实上,也可能是心理障碍的外在表现。

据统计,随着社会结构发展变化,儿童青少年的压力不断增大,儿童青少年精神疾病和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总体呈逐年增高趋势。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1]

若家长不能及时干预,还可能成为致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最值得大家重视的就是抑郁症。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2020年发布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

12~16岁是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的主要人群,他们情绪敏感,再加上家长、老师给予的多方压力,极易使他们走进抑郁“泥潭”,产生自残、自杀的想法。

2021年,一个14岁女孩跳楼自杀,让很多人感到惋惜,她遗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要毁掉她的童年就可以了……”

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公布的一项报告显示,童年的创伤事件对孩子的情感影会延续到童年,而且童年积累的创伤越多,越有可能在成年后患上精神疾病。[2]

孩子心理问题从哪来?

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与诸多因素有关,比如社会压力、家庭模式等。其中,家庭的教育模式、沟通方式往往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影响更大。

上世纪90年代,孩子的心理问题多由外部环境因素造成,但到了21世纪,孩子的心理问题多是由于高竞争感和高孤独感带来的。

这一代孩子,他们的家长都普遍接受了较好的教育,所以对孩子有更高期许,秉着“赢在起跑线”的目标,孩子的生活被各种兴趣班填满。

这些有形和无形的竞争,让他们身心承受巨大的压力,使得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

12~16岁是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障碍的高危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十分敏感,自尊心、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一些控制型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喜欢替他们做决定,不断否定孩子的想法和意愿,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这些行为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极端心理。

突然想起那句话: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在学习上出类拔萃,但是每一个孩子一定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望子成龙”固然没错,给予良好教育的同时,家长也要关注到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如何守护孩子的心理健康?

第一,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孩子的问题,也是家庭问题的反映。家长要学会自省,反思自己对孩子的态度和要求是否妥当;夫妻关系是否和谐,是不是整日争吵;

家长要和孩子共同成长,夫妻关系存在问题也要及时寻求专业的帮助,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第二,多与孩子交流、沟通

每天预留15分钟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想法,接纳他们的情绪。孩子对情绪的处理还不太完善,家长要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宣泄负面情绪,并给予鼓励。

第三,关注孩子心理问题

比如,孩子出现不爱说话、莫名哭泣或发脾气、不合群,甚至自伤行为,应该及时去医院就诊,避免出现严重后果。

第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抑郁症低龄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孩子身体发育快,激素水平变化大,导致身心失衡,所以维持身心平衡至关重要。家长要合理安排他们的作息时间,适当参加体育锻炼,远离电子产品,增加户外活动时间等。

作为父母,我们时刻很关注孩子的健康,一点小感冒都会担心得半夜睡不着,但心理健康却被常常被忽视。

想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家长还是要多跟孩子交流,只有保持良好的亲子关键,父母的引导才有可能顺利实现。

最后,希望所有家长都从“心”出发,还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

参考资料:

[1]儿童有心理疾病须及时治疗.新华网.2018-05-26

[2]14岁初二女生遗言:「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需要毁了她的童年」.城市观察员.城市观察员.2021-08-20

声明:本文旨在提供医学健康领域的一般信息,无法代替专业医疗建议、诊断或治疗。文章内容基于当前的医学知识和研究,但医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信息可能随时更新,因此建议读者获取最新的医学指导。如果您是患者,请在做出任何健康决策前咨询合格的医疗专业人员。本文中的信息不应作为自我诊断或治疗的依据,紧急医疗情况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服务;如果您是医务人员,本文内容旨在作为教育和信息更新的资源。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本文信息时,应结合您的专业判断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查看全部

原创文章:方舟健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举报
点赞

意见反馈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