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河北一女子的水杯疑似被同事投放了亚硝酸盐。随后,她到医院接受了检查,医生诊断她的胃部存在胃体充血、胃窦充血、胃糜烂的情况,肝部存在糜烂性病变的情况。
杯中水样检测结果(受访者提供)
亚硝酸盐,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总会难免摄入。但你可能不知道,它是如何一步步伤害我们的肝脏的。
亚硝酸盐是什么?它长得像盐,但是它可不是普通盐!因为它能跟蛋白质结合,变成了一个“邪恶”的化学物质——亚硝胺。亚硝胺超级毒,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一类致癌物质,长期摄入可能导致胃癌、食管癌、肝癌等各种癌症!亚硝酸盐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你可能会说,我吃的食物里可能就有它了。比如咸鱼、腊肉,亚硝酸盐的含量可是严重超标的!长期大量食用这些食品,不仅会增加健康风险,还可能变成“亚硝酸盐依赖症”。但是别以为只有食物里才有亚硝酸盐,水和空气中也可能存在,特别是地下水和污染严重的水体。空气中的亚硝酸盐主要来自汽车尾气和公共场所的工业废气排放,简直是个无处不在的“毒瘤”。需要注意的是,孕妇、婴幼儿、老年人以及肝病患者等特殊人群,身体较弱,对有害物质的耐受性也相对较低,一不小心就会中招!所以,记得小心避免亚硝酸盐的摄入!长期大量摄入亚硝酸盐,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胃部不适。更可怕的是,亚硝胺在与肝细胞接触时,很容易地被转化为对肝脏有毒性的亚硝胺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可以分解细胞,并导致肝脏细胞死亡。如果长期大量摄入亚硝酸盐,会导致肝脏细胞的数量不断减少,引起肝功能损伤,甚至诱发肝癌!不过,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纯粹在耍流氓,那话说回来,多少剂量的亚硝酸盐才会对肝脏造成危害呢?据研究,每天人体从食品中摄取的亚硝酸盐量不应该超过5毫克/千克体重。当然了,不同的食品里含的亚硝酸盐数量和种类可能差别很大。酒精的主要成分——乙醇,就是通过肝脏来代谢的,在这个代谢过程中,乙醇会损害肝细胞,常见的酒精性肝病就是饮酒过多导致的结果。如果长期大量饮酒,肝脏还会受到更严重的损伤,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最终导致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想要避免酒精对肝的伤害,最好的办法就是“滴酒不沾”。果糖是糖的一种,存在于水果、蜂蜜等天然食物以及饮料、糕点等加工食品中。美国《临床内分泌代谢杂志》(JCEM)的一项研究表明,摄入同样热量的食物,比起复合碳水化合物饮食,高果糖饮食会在 9 天内使肝脏脂肪大幅增加 37%。也就是说,摄入过多的果糖,会引起脂肪在肝脏沉积,最终发展为脂肪肝和其他代谢疾病。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小心果糖的“甜蜜陷阱”,如果购买的食品配料表上写有果葡糖浆、高果糖玉米糖浆、葡萄糖异构糖浆等字样,就意味着食品中添加了果糖,大家还是少吃为妙。高脂饮食不仅仅让人变胖,还可能增加患肝癌的风险。201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食用高脂肪、高糖饮食会导致有害的脂肪积累在肝脏。最让人头疼的是,即便之后切换到更健康的饮食,一些残余的脂肪依然留在某些肝脏细胞中。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经常熬夜既导致睡眠时间不足,身体抵抗力下降,又会影响肝脏夜间的自我修复。虽然,目前并没有证据表明熬夜与肝脏疾病之间有直接联系,但长期睡眠不足会破坏免疫系统,是导致疾病发展的诱因之一。为了达到“护肝”目的而去吃护肝片的人不少。然而,护肝片的中药成分有保肝作用,但也存在着不确定的肝、肾毒性。俗话说,是药三分毒,长期、超剂量服用护肝片,不仅护不了肝,反而容易引起肝损伤。所以,肝功能正常的人,不要乱用护肝片。想要护肝,最好的做法就是不再给肝脏“添麻烦”。参考资料:
[1]皇甫超申,史齐,李延红,秦明周.亚硝酸盐对人体健康的利害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0,27(08):733-736.DOI:10.16241/j.cnki.1001-5914.2010.08.029.
[2]张付利,厉永强,史齐,李延红,皇甫超申.亚硝酸钠对人肝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1,27(02):191-195.
[3]Van Loon A J M, Botterweck A A M, Goldbohm R A, et al. Intake of nitrate and nitrite and the risk of gastric cancer: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 1998, 78(1): 129-135.
[4]Nitrite and nitrate in human health and disease[M]. New York (NY): Humana Press, 2017.[5]JM Schwarz, Effeect of a high-Fructose weight-maintaining diet on lipogenesis and liver fat. JCEM.20155 Jun; 100(6)